<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 sdg
  • sdg
  • sdg

2023年12月13日杜拜時間中午11點半,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主席賈比爾(Sultan Al Jaber),在經過24小時的延長談判後,以「無異議」迅速落槌通過決議文,為長達兩週的氣候峰會劃下句點。

這份決議長達21頁,為《巴黎協議》升溫1.5度的全球盤點,除了強調全球必須在2030年將碳排放減少43%,更是30年來首度將「化石燃料」寫入氣候峰會主決議中。

雖然小島國家跟環保團體批評措辭過於寬鬆,但歐美等國樂觀者認為今年峰會具歷史意義。主席賈比爾稱COP28的成果為「阿聯共識」(UAE consensus),標誌全球跨出擺脫化石燃料的第一步,揭開能源新時代的序幕。

聯合報、願景工程連續三年前進COP峰會現場,直擊談判進度,在能源轉型關鍵時刻下,深度剖析台灣的因應之道。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將「擺脫化石燃料」納入最終決議,為人類歷史寫下新猷。攝影/Christopher Pike(UNFCCC提供)

「化石燃料」是今年氣候峰會最引人注目的話題,主辦國為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成員國,大會主席還身兼國營石油公司執行長,利益衝突的爭議從籌辦階段就如影隨形;所以今年與會的石化遊說人士逾2,500人、是去年四倍之多,再創歷史新高,也就不足為奇。

同在中東的加薩衝突也讓峰會蒙上陰影。開幕當天就出現一場不在行程表上的突襲記者會,來自多國、數十個氣候及人權組織帶著象徵巴勒斯坦的「西瓜旗」闖入COP28會議室,高喊「讓巴勒斯坦人自由」等口號,一度遭到工作人員制止,最後在現場民眾鼓噪支持下進行。

「世界上有很多物種瀕臨滅絕,而巴勒斯坦人也正在滅絕。」巴勒斯坦作家盧森(Tariq Luthun)說。

在地球最熱一年,開COP峰會

圖/UNFCCC

全球盤點搶救1.5度,2030年需減碳43%

2023年是人類歷史上最熱的一年,地球均溫較工業革命前上升1.1度,​《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執行秘書史蒂爾(Simon Stiell)警告,人類距離《巴黎協定》「升溫1.5度」的目標只剩6年的時間,減碳行動刻不容緩。

COP28峰會重要議題包括:「全球盤點」巴黎協定的減碳目標、削減化石燃料,及「損失與損害」基金的細節談判。在被許多專有名詞繞到頭暈之前,先跟著願景工程的氣候小老師「阿願」,快速掌握COP28的關鍵看點!

slide

COP28出發亮點懶人包-1(1200*800)
COP28出發亮點懶人包-2(1200*800)
COP28出發亮點懶人包-3(1200*800)
COP28出發亮點懶人包-4(1200*800)
COP28出發亮點懶人包-5(1200*800)
COP28出發亮點懶人包-6(1200*800)
COP28出發亮點懶人包-9(1200*800)

COP首次全球盤點報告

2030年減碳目標是今年COP28「全球盤點」的一大重點,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指出,盤點各國目前提出的減碳路徑,全球203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仍會增加3%,屆時全球暖化升溫將突破2度,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的情況會比現在嚴重好幾倍。

世界各國若要將全球暖化控制在升溫1.5度C以內,2030年全球必須比2019年減少43%的溫室氣體排放、2040年必須減少60%,這也被寫入氣候峰會的主決議中。

比較各國減碳目標,COP28的主辦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雖然是石油國家,為展現東道主的減碳決心,宣布把2030年的減碳目標從原訂的30%提高到40%,加速該國邁向淨零碳排的腳步。

世界強國美國雖曾在前總統川普執政時期,一度退出巴黎協定,大走回頭路,但拜登政府上任後積極減碳,2022年提出《通貨膨脹削減法案》,計畫投入3,750億美元發展潔淨能源,預計可以逐年減少10億噸碳排,達到2030年減碳50%的目標。

「減碳模範生」歐盟則是在2021年提出「55套案」要在2030年減碳55%。2021年主辦COP26氣候峰會的英國,作為全球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當時就承諾2030年以減少68%的溫室氣體為目標。

另外,鄰近台灣的韓國宣示2030年要減碳40%,日本以2030年減碳50%為目標。

產煤大國澳洲提出2030年要減少43%碳排放的目標。至於全球碳排最大來源中國,目前對外公布的規劃是2030年才會達到「碳達峰」,意即2030年以前,碳排還會緩步成長。

環團:台目標遠遠落後國際

相較於聯合國提出的減碳目標,我國的2030年減碳目標僅為24%,國發會認為這是務實的目標。但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批評,台灣的減碳目標落後國際,呼籲新任總統應將2030年的減碳目標提高,跟上國際減碳趨勢。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倡議部部長陳欣也認為,若台灣政府只以「最低標準」來減碳,將與國際趨勢脫節。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說,經過COP28的全球盤點,台灣2030年的減碳目標應至少提高至40%,才能勉強跟上國際進度。「加速減碳」必然成為台灣新政府無法迴避的問題。

延伸閱讀


損失損害基金有進度,預計2024啟動

攝影/鐘聖雄

損失損害基金:各國解囊達8億美元,但資金仍缺93%

COP28峰會主席賈比爾特別強調「行動」與「資金」的重要性,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基金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成果。簡單來說,損失與損害基金是讓富裕國家為貧窮國家的氣候災損付費,因為富裕國家在過去100年造成大量碳排放,貧窮國家碳排相對少,如今卻要承擔氣候變遷的災難,並同樣受到減排的限制,影響經濟發展。

損失與損害基金過去已爭論多年,2022年在埃及夏姆錫克的COP27氣候峰會終於納入最終主決議,原先外界預期COP28可能還會持續爭論到底哪些國家要出錢、哪些國家能拿錢,以及要如何管理、運用等複雜難解的問題。

沒想到在COP28開幕第一天,賈比爾就宣布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率先捐出一億美元,讓基金順利啟動。隨後歐盟宣布提供2.45億美元、英國提供5,100萬美元、美國提供1,700萬美元、日本也承諾提供1,000萬美元等,截至峰會結束前已募集到約8億美元的資金。本次重大突破在於建置基金的管理架構與運作機制,確定初期將由世界銀行管理,並於2024年正式啟動。

南方島國困境待解:國土淹沒,人民安置,資金缺口

然而,遭逢氣候災害嚴重威脅的小島國家與南方國家曾估計,損失與損害基金的規模,至少需要1,000億美元才足以協助他們因應氣候危機帶來的衝擊,目前的資金缺口仍高達93%。

台灣友邦、小島國家吐瓦魯財政部長帕紐(Seve Paeniu)表示,初步估算該國的氣候損失可能高達40億至50億美金,主因是海平面上升造成土地流失,政府必須做出調適政策,彌補土地的損失。

吐瓦魯目前正在與澳洲政府協商,當國家被淹沒後如何安置人民,協助居民在澳洲重建新生活與文化,是富裕國家應給予小島國家的協助。

帛琉的農漁業與環境部長維克多(Steven Victor)也說,「為了協助適應氣候變遷,我們必須建構更好的基礎建設,而這需要數百萬美元,但我們沒有辦法生出這筆錢。」目前美國、英國、歐盟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國家,都已提出注入資金的承諾,但維克多認為還不足夠彌補島國的損失。

延伸閱讀


COP首見「健康」議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救氣候,也是救人權

氣候變遷傷害人民的健康、居住等權益,能源轉型也可能損及勞動及財產權,所謂氣候「危機」已不限於極端天災,人權議題備受矚目。

今年峰會首度將「健康」納入討論議程。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峰會提出「氣候與健康宣言」,要把人類健康擺到氣候行動的核心,並加速醫療衛生系統因應氣候變遷的能力,獲得超過125個國家簽署,是這次峰會最多國家支持的協議之一。

人在峰會現場的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名男指出,台灣人的健康也深受其害。他舉例,過去登革熱盛行季節短,區域集中在北回歸線以南,但如今夏天長度愈來愈長、病例範圍開始北移,「這絕對跟氣候變遷緊密相關。」林名男說,台灣空汙很大一部分來自化石燃料,導致民眾罹患心血管疾病、肺腺癌的機率增加,「減碳更要減少空汙。」

障礙者也在COP28發聲,峰會第二周的「氣候遊行」現場,坐在輪椅上受訪的「歐洲自立生活網路」共同主席哈達德(Nadia Hadad)表示,全球有大約15%的障礙者,其中八成居住在南方國家,當氣候災難來臨時,弱勢情況雪上加霜。哈達德說,若是天災發生,她很難獨自移動逃生,外界援助資源也進不來,「我們應該坐上談判桌,一起制定更好的氣候政策。」

減碳應兼顧公正轉型

隨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台師大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認為,減碳將帶動產業重新洗牌,「轉型過程可能引發大規模失業。」要想辦法讓勞工在轉型過程中都能適得其所,落實「公正轉型」。

台南七股區漁塭大量變更地目「種光電」,漁民生計備受衝擊。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COP28參與代表李昀錚,以七股光電開發為例,在COP28周邊會議說明台灣面臨的公正轉型問題。她提到,政府近年推出「漁電共生」政策,希望大幅增加光電面積,但也引發一些問題。

她指出,政府的再生能源躉購制度是很大誘因,吸引大批綠能業者在台南七股興建光電場,「導致土地價格上漲,地主不想再將魚塭租給養殖漁民,而是租給光電業者,可拿10倍租金。隨著光電場占據愈多魚塭,養殖漁民苦嘆,他們的生計遭到摧毀」。

葉欣誠說,「公正轉型」是台灣「2050淨零12項關鍵戰略」的最後一項,但重要性絕不能被放在最後。預先為轉型的配套做好準備,人民才不會焦慮與排斥。

女性能作綠色轉型領導者

女性是氣候行動是重要角色,COP28現場,隨處可見女性倡議者身影。攝影/劉十賢

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環境永續公正轉型優先計畫主任蓋耶(Moustapha Kamal Gueye)在會場受訪時表示,公正轉型的意義在於把氣候危機變成進步的轉機。

他指出,全球化石燃料產業平均只有兩成女性勞工,風電和太陽能產業因較少粗重工作,且更需要創新研發人才,分別有三、四成女性勞工。「只要能夠加強推廣綠色工作技能,能源轉型反而會成為促進平等的機會。」

性別與公正轉型大有關係,本屆COP首次開設「女性與性別」(Women and Gender)展區,在其中一場論壇擔任講者的馬來西亞氣候政策倡議組織成員茱法卡爾(Ili Nadiah Dulfakar)說,婦女無疑是經濟活動的重要角色,如果在低碳轉型的過程,多數決策者是男性,「導致沒有拉近男女工資差距、無法確保女性社會福利,那就等於沒有轉型。」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台灣婦全會理事長彭渰雯分析,開發中國家常靠女性勞力取水、囤柴,彌補基礎設施不足,若生活環境面臨極端氣候災難,女性往往受最大衝擊,性別議題在氣候危機中更顯重要。

氣候性別議題在台灣的情況又如何?彭渰雯說,整體而言,受氣候災害衝擊的性別差異並不明顯,但是女性擔任家庭照顧者的性別分工仍普遍,對極端氣候造成的糧食與能源問題可能更有感,「女性不一定是主要受害者,但可以成為節能減碳、綠色消費的改革行動者。

延伸閱讀


抗氣候危機, 也為戰爭受難者發聲

攝影/鐘聖雄

在「鳥籠」中反戰,氣候遊行聲援加薩

去年埃及夏姆錫克遊行首度將遊行群眾限縮在管制範圍內,今年COP來到另一個極權國家,「鳥籠遊行」再現——來自75個國家、逾350個倡議組織的遊行者僅能在大會談判區(藍區)內行動,連開放一般民眾參觀的展區(綠區)都不能進入。

隨著淘汰化石燃料成為COP28本屆談判重點,遊行中也四處可見相關標語,水資源保護組織(Waterkeeper Alliance)全球倡議經理威爾克(Chris Wilke)說,提煉和運輸化石燃料,嚴重損害漁業資源、生物多樣性和民眾健康,導致近50年來損失的生物多樣性多數發生在水域,他呼籲「快速、完全且公正地淘汰化石燃料,實踐氣候正義。」

slide

氣候變遷傷害地球至深,若各國再不採取氣候行動,美好的地球最終只能用來懷念。攝影/鐘聖雄

氣候變遷傷害地球至深,若各國再不採取氣候行動,美好的地球最終只能用來懷念。攝影/願景工程特約記者鐘聖雄
遊行者關注雨林生態問題,呼籲停止開發化石燃料。攝影/願景工程特派記者鐘聖雄
氣候變遷也會對農業造成衝擊,有遊行民眾呼籲支持具氣候韌性的生態農法。攝影/願景工程特約記者鐘聖雄
COP28氣候遊行期間適逢以巴衝突,象徵巴勒斯坦的「西瓜旗」在隊伍間飄揚。攝影/願景工程特約記者鐘聖雄
軍事行動容易轉移氣候變遷的討論焦點,也浪費大量糧食、水資源和能源。有遊行民眾拿著來自「國際婦女爭取和平與自由聯盟」(Women's International League for Peace and Freedom)的標語,指出戰爭不利於各國應對氣候危機。攝影/願景工程特約記者鐘聖雄
來自西班牙的倡議者曼波舉著「Ecocide(生態滅絕)」的標語,她主張破壞環境應該被視為一種犯罪。攝影/願景工程特約記者鐘聖雄
繼COP27首度將氣候遊行群眾限縮在管制範圍內,今年位於杜拜的COP28再現「鳥籠遊行」。攝影/願景工程特約記者鐘聖雄
遊行者僅能在大會談判區(藍區)內行動,連開放一般民眾參觀的展區(綠區)都不能進入。攝影/願景工程特約記者鐘聖雄
有NGO人士認為,在談判區內遊行,路過的人可能都是談判代表,民眾訴求或許有機會更接近權力核心。攝影/願景工程特約記者鐘聖雄

此外,COP28與加薩衝突同在中東區域,「為戰爭受難者發聲」成今年氣候遊行主軸。反戰呼聲超越戒備森嚴的圍牆,響徹整個會場。

「即刻氣候正義!即刻停火!」群眾在COP28會場內高喊,象徵巴勒斯坦的「西瓜旗」在隊伍間飄揚。遊行主辦方之一的全球法律思想家協會創辦人史蜜塔(Raoman Smita)認為,「任何在意氣候正義的人,都不能對這種由國家支持的種族滅絕視而不見。」

俄烏戰近兩年,戰爭碳排1.5億噸,誰來賠?

COP28現場,倡議人士發放反核、反戰、反地球暖化標語。攝影/劉十賢

俄羅斯總統普丁在COP28期間出訪阿聯酋,但未出席峰會,自然也聽不見周邊會議正討論俄烏戰爭造成的碳排問題。

「我忍住情緒走進COP28的俄羅斯館,他們因為侵略而造成巨量碳排,正在兜售核能技術,宣稱能幫助全球減碳;同時,我11歲的兒子放學後還要躲進防空洞。」一位來自烏克蘭的周邊會議聽眾舉手發言。

因俄烏戰爭而成立的民間組織「戰爭溫室氣體計算倡議」,致力於核算戰爭碳排放。主要研究者克拉克(Lennard de Klerk)說,他們以衛星地圖、貿易資料等工具,計算戰爭期間往來戰區的化石燃料量、運輸車排放量,火災、難民移動、民航機繞道、未來重建,開戰18個月以來,已造成1.5億噸碳排放,「如果沒有戰爭,這些碳排都不會發生。」

烏克蘭環保與自然資源部次長克伊娃(Victoria Kireeva)說,烏克蘭原本是深具氣候野心的已開發國家,如今所有淨零目標都被摧毀;據官方統計,戰爭爆發以來,烏國境內有600種動物、750種植物瀕臨滅絕,光是戰爭造成的碳排,就超過比利時等已開發國家一年的所有排放量,粗估造成100億美元左右的排碳成本。

克拉克說,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缺乏對軍事碳排的問責機制,形同縱容侵略國恣意傷害環境。他認為必須建立新的國際賠償機制,要求發動侵略的俄羅斯為碳排付費,「烏克蘭可以利用賠款發展再生能源,並在重建過程使用新技術降低碳排,盡可能避免戰後持續傷害地球。」

延伸閱讀


阿聯共識:擺脫化石燃料第一步

攝影/鐘聖雄

延長賽後,化石燃料終寫入決議

COP28原定在12月12日中午落幕,但因談判代表未能對主決議中有關「化石燃料」的措辭達成共識,因此延宕一天。

今年有超過127個國家支持將「淘汰(phasing out )化石燃料」納入主決議,遠高於去年的80國,也是歷年最多。但以OPEC為首的產油國家寸步不讓,反對將「化石燃料」納入決議文中。雙方僵持不下,導致決議一度難產。

如同前幾年的COP會議,COP28最終決議同樣因化石燃料議題陷入僵局。攝影/Mahmoud Khaled(UNFCCC提供)

經過徹夜談判,198國談判代表最終才勉強達成共識,在主決議中寫入「以公正有序的方式,轉型脫離(transitioning away from)化石燃料」。

主席賈比爾在COP28閉幕式上,稱今年決議「阿聯共識」(UAE consensus)是全球氣候行動的轉捩點,在減少全球碳排、重新建構氣候金融、及彌補損失和損害等議題有明確進展。「我們共同面對現實,讓世界走上正確的方向。」賈比爾說。

然而,許多太平洋島國代表認為決議文字無法反映氣候危機的急迫性,呼籲各國做出比聯合國承諾更強力的作為,加速淨零碳排與氣候調適的速度,才能避免更多國家沉入大海之中。

反觀台灣,能源結構備受考驗

針對全球氣候績效評比(CCPI)台灣排名吊車尾。薛富盛表示,該評比僅供參考,但會持續努力朝淨零碳排邁進。攝影/孫文臨

台灣火力發電佔比超過八成,該如何因應這項決議?台大風險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表示,台灣過去以高碳、低價的生產體系躋身全球供應鏈要角,內部又因爭執核電存廢浪費了20年時間,導致綠色科技落後日、韓等布局甚久的國家。「COP28包括再生能源在內的多項決議,都驅動台灣必須快速前進。」周桂田說。

安侯永續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則認為,在石油生產重地的國際談判角力下,化石燃料仍被寫進決議文,象徵全球能源轉型已在關鍵時刻;台灣能源價格長期未能反映市場價格,將來勢必在國際面臨更嚴峻考驗,「沒有一滴本地油的台灣,應該深思如何減少依賴化石燃料。」

國民黨立委吳怡玎在杜拜受訪時指出,國內化石燃料發電比率比2010年時還高,她批評,當別的國家開始運用再生能源減碳,我國的再生能源連填補「非核家園」造成的缺口都不夠,火力發電比率因此無法下降。

為彌補淘汰化石燃料後產生的能源缺口,主決議中明確提到必須於2030年以前將再生能源增加三倍,能源效率改善速度也要增加一倍,抑制用電成長、減少能源消耗;並同時發展氫能、碳捕捉等低碳能源創新技術。 至於法國、美國等22國在峰會期間發起的「2050年增加三倍核能」倡議,則未被納入主決議當中。

德國是七大工業國組織(G7)中唯一未加入核能倡議的國家,且已在2023年4月關閉最後一座核電廠,正式宣告核電歸零。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接受聯合報、願景工程記者採訪時表示,核能不是氣候治理的唯一選擇。他認為德國已齊備包括風電、光電、綠氫等淨零碳排技術,有把握在2045年達到淨零目標。

針對本屆峰會各項能源議題,環境部長薛富盛表示,以現在減碳的速度,再生能源的腳步要加快,而台灣政府也將「減少煤氣使用」視作長期目標,台電目前已在天然氣使用上漸漸加氫,就是為了加強減碳。

核能能否成為台灣淨零解方?薛富盛說,成為台灣的核能有三大議題要克服,包括核能安全、核廢料處理及全民共識,「如果沒辦法解決這些議題,那我們談核能,事實上就是一個假議題」。不過,他也表示,樂見新的核能技術發展,並尊重未來民眾透過公投等方式,表達對核能存廢的決定。

延伸閱讀


台灣走進COP,展現氣候實力

攝影/劉十賢

助友邦、企業成碳定價先驅,台灣在COP大展氣候實力

台灣雖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締約國,但氣候災難並不會因此繞過台灣,國內人士緊跟全球淨零腳步。今年共計上百位台灣團體與個人遠赴杜拜參加COP28,分享台灣的減碳經驗與對全球減碳目標的關注。

如台灣美妝品牌歐萊德前進友邦馬紹爾群島,拍攝氣候變遷紀錄片。影片裡,男孩爬上高聳入天的椰子樹,在標高7.4公尺處掛上標記。這道標記是格陵蘭全面冰融後,全球海平面將上升的高度。而男孩的家鄉、馬紹爾群島共和國平均海拔只有兩公尺,勢必就此沒入世界地圖的藍海中。

這部紀錄片在今年COP28的周邊會議中播放,讓世界看見小島國家的氣候危機,以及台灣參與氣候行動的決心。

輸出關鍵技術,攜手友邦度危機

史瓦帝尼農業部秘書長史密蘭( Sydney SimelaneI)指出,史瓦帝尼必須從國外進口許多農產品,造成碳排與經濟壓力。攝影/孫文臨

在COP28的周邊會議上,也可看見台灣如何協助友邦建立「氣候韌性」農業。如友邦史瓦帝尼近年因氣候變遷大缺水,該國農業部秘書長史密蘭(Sydney SimelaneI)指出,史瓦帝尼得從國外進口許多農產品,造成碳排與經濟壓力。

為了應對史瓦帝尼的水資源危機,國合會國際教育訓練處處長蔡祥吾表示,國合會近年協助史瓦帝尼建立多樣化的農業技術,把養豬場的沼渣、沼液回收做成肥料,讓農田更肥沃,並透過水資源澆灌管理,減少田間九成的用水量。國合會也協助史國在農地設置太陽能光電板,減少農作物碳排;透過建立在地農業,也能減少進口農產品的飲食碳足跡。

今年51歲的蔡祥吾說,台灣與友邦史瓦帝尼王國有很長的合作夥伴關係,「甚至超過我的歲數。」除了長期技術合作,也不忘培育人才——台灣提供許多獎學金讓友邦青年來台接受教育,把先進農耕技術帶回史國運用,這些人才就像種子,能帶動當地農業轉型。

排碳有價,別為獲利傷害地球

台達電子品牌長郭珊珊昨(10日)於COP28週邊會議上分享台達電多年來的碳定價經驗,獲得國際人士的高度肯定。攝影/孫文臨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2023年上路,宣告全球迎來「排碳有價」時代。國際碳交易協會(IETA)碳市場交易總監亨利(Simon Henry)指出,「碳定價」機制不僅可激勵企業投資減碳,也能懲罰高碳排產業,並取得氣候行動的必要資金,可說是一舉數得。

台灣有企業早在十年前就開始計算碳排成本。台達電子品牌長郭珊珊獲邀到COP28的周邊會議上分享,表示台達從2014年推動內部碳定價,前三年是「影子價格」,意思是開始計算碳排成本,尚未實質收費,直到2017年開始在內部徵收每公噸50美元的碳費。從那一年起,台達電子的公司獲利與碳排開始「脫鉤」,獲利持續成長、碳排持續下降。

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2020年全球有5,900家企業實施碳定價機制,到了2023年已經超過11,000家,足足增加近一倍之多。非營利組織碳揭露計畫(CDP) 全球總監貝塔羅奇(Pietro Bertazzi)表示,台達電子是其中最振奮人心的案例之一,特別是營收與碳排脫鉤,足以成為全球許多企業效仿的模範。

延伸閱讀


氣候參與受限,台灣如何突圍?

圖/UNFCCC

氣候議題全球化,台需設法突破外交困境

儘管民間參與熱烈,但無法在正式談判場合參與國際氣候政策制定,仍是台灣的硬傷。環境部長薛富盛說,台灣從來沒有忘記身為國際社會一份子所應該扮演的角色,他呼籲UNFCCC讓台灣參加締約方的大會,讓台灣能為國際社會做更多貢獻,尤其台灣許多友邦是氣候變遷「第一線受害者」的島嶼國家。

獨家專訪美參議員:應讓台灣坐上談判桌

美國加州參議員史騰,昨在峰會一場論壇,分享加州實行碳市場多年的心得。攝影/聯合報特派記者林奐成

美國加州參議員史騰(Henry Stern)接受專訪時表示,台灣有強大的科技與晶片業,可以透過「在能源部門持續創新」,將電網系統的去碳化做到極限,為減碳和氣候變遷做出貢獻。

至於台灣是否應獲准納入《巴黎氣候協定》,為抗暖做出貢獻?史騰坦承,他無法肯定解答為何,但他建議:「我認為應該要透過一些方法,將這些協定變得更為正式化(formalize),讓台灣能夠坐上談判桌。」

史騰所在的加州在2012年成立「加州碳排放限額與交易系統」(CCTP),是全球第4大碳排放交易系統。加州採用的「總量管制與交易」將加州內450個排放源納入管理,並與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總量管制交易系統相連。史騰也建議台灣可參考加州與全球40個地方政府簽訂備忘錄的合作模式,建立「次國家型的氣候協議(subnational agreement)」。

減碳找盟友,共組氣候俱樂部

除了爭取加入締約方大會,台灣如何參與全球氣候行動?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指出,台灣非聯合國會員國,今年成立的碳權交易所若想與國際碳交易市場接軌,「氣候俱樂部(climate club)」可成為台灣走向世界的路徑之一。

蕭代基表示,「氣候俱樂部」跳脫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單一中心」決策與管理模式,由數個國家或地區組成自願團體,對內透過互免關稅、對外用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及成立綠色發展基金等工具,共同採取較嚴格的溫室氣體管制政策,以提升減碳效率。

蕭代基說,台灣碳交易的缺點是市場太小,碳權產品數量及交易量有限;若要突破困境,政府應嘗試加入一些已建立完善的碳市場。他強調,氣候是全球共同的議題,唯有把碳交易市場擴大,「產品、買家與賣家才會多,市場才有競爭。」

在今年COP28中,德國總理蕭茲就宣布要與36個國家共組氣候俱樂部,包含許多開發中國家;希望透過創新技術帶動產業低碳轉型,讓經濟成長與碳排脫鉤。蕭代基則建議,以台灣的地理位置來說,可考慮和日本與南韓共組「東亞氣候俱樂部」。

延伸閱讀


「綠錢」帶動減碳

攝影/劉十賢

投資,影響世界減碳方向

面對氣候問題,各界都關心「錢在哪裡」,今年峰會官網還做了一個金融儀表板,直播各項計畫資金狀況,總額已超過833億,其中「氣候金融」佔了八成。

提倡綠色金融的團體「氣候債券倡議」(Climate Bonds Initiative)執行長基尼(Sean Kidney)指出,全球氣候債券規模已達4兆美元,雖然有22國承諾要將核能增加3倍,但核能的氣候債券規模占比仍少,僅約百億美元,「核能融資方案會增加,但是規模不會很大,主要項目仍集中在再生能源領域」,且綠能才是真正的潔淨減碳能源。

國泰金控今年由總經理李長庚、投資長程淑芬領軍,來到峰會藍區參與論壇,跟世界分享亞洲銀行業的「氣候金融」,向世界說出台灣經驗。攝影/聯合報特派記者林奐成

受邀至杜拜世界氣候高峰會(WCF)致詞的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表示,金融業在淨零碳排扮演重要角色,「我們希望讓資金往永續、低碳的正確方向去。」他說,金融業透過投融資,支持業者投入低碳轉型、循環經濟及生物多樣性,並透過「議合」等手段要求表現較差的企業改變思維,投入淨零的行列,「否則就會失去資金支持。」

李長庚指出,永續金融剛開始一定會有灰色地帶,但隨著國際上歐盟永續準則愈來愈具體、聯合國也提出反漂綠的報告,我國的金管會也提出財務揭露規範,模糊空間就會愈來愈小。

延伸閱讀


沙漠城市,永續路怎麼走?

攝影/鐘聖雄

開箱杜拜永續城 100%綠電自給自足

這次願景工程與聯合報出動6位記者遠赴6,500公里遠的杜拜採訪,除了密切關注COP最新談判消息,也走出會場,直擊這座沙漠城市如何因應氣候變遷。

在距離今年COP28會場、杜拜世博城(Expo City)約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有一座於2017年完工、名為「永續城市」(The Sustainable City)的綠色示範社區。

這座永續城市占地41公頃,社區內的500棟住宅及11座溫室都以低碳綠建築的思維設計,屋頂上皆有設置光電板;透過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社區內的能源需求都自給自足,還有多出來的綠電可供周圍建築使用。

永續城裡除了住宅,賣場、各級學校、運動場館應有盡有,生活機能完備。永續城客戶關係主任拉許(Mohammed Rasheed)開著電動車,帶領記者參觀永續城的各項設計。他說,社區內的汙水每天都會送到水資源回收廠,經過再生水處理後,部分供民生使用、其餘用於農作灌溉。

更有意思的是,這座永續城市從設計之初,就已經將日照角度、時間,基地高度、風向等自然風土納入考量。不僅透過增加自然採光減少照明用電,也在社區廣場與街區轉角設置長條形的風塔,利用對流達到降溫效果。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分析,杜拜永續城從無到有的規劃過程,必然有大量數據與模擬資料支持,「才能配合氣候變化下真實生活的情境設計。」依照台灣現況,不是找一塊空地重新建造永續住屋就能解決氣候調適問題,更多時候必須翻修既有建物,同樣可以善用氣候模擬資料,在更新過程考量氣候風險。

他舉例,透過掌握日照和風向數據,能夠設計採光和通風良好的房屋,進而減少依賴電燈和冷氣;老舊建築若要改建,現也可參考淹水潛勢模擬資料,以減少未來極端氣候帶來水災的危害。

面臨極端氣候的乾旱、暴雨、高溫及寒害,台灣未來在國土規劃、環境影響評估及都市計畫設計上,或可借鏡杜拜經驗,建立一個更低碳、永續、具有氣候調適能力的韌性家園。

延伸閱讀


用聽的,和記者一起去杜拜參加COP28

媒體協力

COP28文末banner

  • 標準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