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地方創生的艱途:被忽略的中小學教育現場

  • sdg
  • sdg
  • sdg
「一年廢這裡,一年廢那裡,要弄掉就弄掉,也沒有徵求家長意見,乾脆不要讀好了。」當孩子第二度面臨裁併校而轉學時,蘇奕妃生氣又無奈,小小年紀的孩子,更是難以接受這種情況,「為何上個學就這麼難?」

包括彰化縣大城鄉民蘇奕妃(化名)的孩子在內四位學生,從2020年以來,就讀的永光、頂庄國小接連遭廢校,同學間的玩笑有口無心,但他們無疑是廢校決策下的受害者。

接二連三的是彰化縣政府近日公告大城鄉潭墘國小將在今年8月1日停辦。潭墘村長​​柯志憲要社會大眾評評理:「大城鄉四年廢除三所國小,這對鄉民公平嗎?」

許多都會城市裡的孩子,為了追求更好的升學率、更豐富的教育資源而遷戶籍或轉學,永光、頂庄及今年七月後的潭墘國小學生,卻是想求個安穩都不可得,被迫再三轉換環境。


三座小學廢校的命運,是台灣偏遠地區教育的縮影。若地方失去了教育,如何能夠創生?

系列報導首篇《流動的偏鄉教育:廢校與轉學的循環螺旋》,採訪團隊從彰化大城鄉四年廢三所小學的事件切入,看見偏鄉小校的生存困難及轉型可能。當地居民的陳抗也引發監察院關注,監察委員葉大華於4月20日表示將介入調查彰化縣政府的決策是否合乎中央法規、落實保障兒童權益。

偏鄉長期面臨師資不足、流動率高的問題,系列報導之二《流浪教師無法落地,如何為偏鄉留下更多人?》,從法規面談流浪教師在偏鄉生存的挑戰。

校內教育人力緊繃,「同村共養」或許能成為新解方。系列報導之三《同村共養——地方創生與體制學校的協作進行式》談現場教育工作者與地方創生的協力,把學校變成認識家鄉的「入口」,創造「留下人才」的可能。

在108課綱的架構下,越來越多學校開設以在地化特色為主軸的「校訂課程」,成為社區學校建立品牌、重振人氣的機會。系列報導之四《地方教育創生:社區學校彎道超車的契機》深入彰化,記錄學校課程結合地方創生、翻轉小校命運的故事。

本專題報導為 願景工程 – 2022 獎助採訪伴飛計畫 獎助作品——

願景工程於2022年舉辦「獎助採訪伴飛計畫」,提供每件作品獎助金,協助想要寫出好報導的人,完成報導任務。歷經超過半年的打磨,完成作品陸續和讀者見面。

  • 標準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