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氣候追蹤 氣候Weekly
願景氣候Weekly:小心氣候假訊息!協和電廠環評爆衝突、國內企業不到一成設淨零目標
  • 標準
  • sdg
  • sdg
  • sdg

願景氣候Weekly:小心氣候假訊息!協和電廠環評爆衝突、國內企業不到一成設淨零目標

2023-05-29 記者/劉十賢
小編報告:願景工程基金會持續追蹤「氣候危機」議題,每周一推出「願景氣候周報」,為讀者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掌握最新進展。以專題式搜集國內外氣候相關報導與新知,五篇文章前後串連,供各位讀者認識氣候議題最新趨勢。

對抗氣候危機,政府、企業、個人在各自角色付出努力,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在本周的一場論壇上,研究者指出台灣企業淨零目標低落、面對能源轉型沒有壓力,建議政府加強施政力道。周四,協和電廠環評會議因陳抗而中斷,環保團體擔心官方急於通過評估而忽略細節。顯示政策引導、政策溝通及公民參與都是氣候變遷議題下的關鍵字。

有關政策引導,奧地利發放維修券,鼓勵人們「維修代替購買」的作法值得參考。個人層次可以做的努力有哪些?學會辨識錯假訊息可能是第一步,法新社提供一套「破解氣候變遷假訊息」課程,希望減低有心人士「帶風向」造成的傷害。提到氣候迷思,以往被認為「更環保」的再生塑膠,可能帶有更大毒性,也成為本周話題之一。

電動車動力來自燃煤?如何破解氣候假訊息

法新社推出的一款新工具可幫助記者識別和報導虛假或誤導性聲明。圖/取自pixabay

【Covering Climate Now】「電動車實際上是由煤驅動,因為它的電力以煤碳發電產生。」你能看出這是一則假訊息嗎?法新社近期發布了一套線上課程,旨在幫助媒體工作者與民眾更容易辨識與「氣候變遷」相關的假訊息,上述例子就來自課程中。

法新社認為,錯假資訊破壞了人們對氣候危機的信念與決心,而這些訊息可能來自政治家、企業遊說者及氣候懷疑論者,一旦人們對氣候危機失去意識,他們便可能從中得利。學會評估不實資訊、看穿「漂綠」,有助於在氣候行動上做出正確決定。

(原文:How To Crack Climate Misinformation

修比購更有福,奧地利發放維修券鼓勵減廢

奧地利政府推行維修計劃,消費者可將有缺陷的設備(如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咖啡機或洗碗機)帶到3,500個維修站,並發放「維修券」補助一半的維修費用。圖/取自unsplash

【美聯社】奧地利政府自一年前開始發放「維修券」,透過補助一半維修費用,鼓勵人們維修有瑕疵的電子用品,而非直接丟棄、添購新品。

奧地利環保部表示,目前已有56萬張維修券在3,500個維修站被使用,最高的補助價格達220歐元(約台幣6,600元)。

根據網路媒體2022年的報導,維修價格若是超過新品的三成,人們容易產生心理障礙,維修券希望透過折價,讓人們體驗維修,促進思維轉變。這是一項過渡性措施,最終希望達成的結構性改變包括:市場上廉價劣質品減少、維修器具普及且降價、環境問題入稅…等。

(原文:Austrians flock to take advantage of repair subsidy

協和四接環評爆衝突,擇期再審

台電預計在協和發電廠附近蓋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25日進行環評第5次初審會議,在內部討論時,環團突然衝進會議室並高喊程序違法、立即散會,本案最終決議另擇期審議。圖/取自聯合報系資料庫

【中央社】協和發電廠改建案自2020年前開始環評審查,25日召開第5次初審會議,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認為台電提出的水產保育物種調查乃根據舊版配置規畫,新方案將會影響的海域未被列入,雙方意見分歧,台電與環委們因此召開閉門會議討論。

在會議作出結論前,基隆護海公投領銜提案人王醒之及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闖入會議室,他們認為環保署及環評主席似乎在未充分討論的情況下,急欲通過此案,因此決定出面阻止。衝突發生後,會議無法繼續,環保署表示會持續釐清當天的爭點,擇期再審。

(原文:環團闖入喊程序違法 協和電廠四接環評擇期再審

我國產業減碳牛步,不到一成業者設目標

「2023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23日在台北遠東飯店舉行,副總統賴清德出席致詞。圖/取自聯合報系資料庫

【環境資訊中心】23日,副總統賴清德出席「富邦永續大未來論壇」,說明政府已提出多項淨零策略,將攜手產業合作轉型升級。然而由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發布的調查報告卻指出,國內企業僅不到一成有設定明確的減碳淨零時程,使用再生能源及落實氣候財務揭露者亦在少數,呼籲政府加強政策引導。

研究者說明,調查中有做到氣候財務揭露的企業,動機多是「法規規定」,顯示政策有引導作用,故建議政府在低碳轉型方面也施予更大力道,具體作法包括加嚴「用電大戶條款」等法規。

(原文:調查顯示我國產業減碳仍緩步 台灣企業設淨零目標者不到一成

再生塑膠更毒,減少塑膠製品才治本

綠色和平警告,回收塑料可能毒性更大,無法解決污染問題。圖/取自unsplash

【The Guardian】風靡全台的電視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中有個橋段,執政黨力推某種強調環保的生質材料,卻被在野黨揭穿,回收時會造成更嚴重的污染問題。

類似情況也在現實中上演,國際綠色和平組織近期發布報告指出,近70年來,人類生產了8億噸的塑膠,但只有不到一成被回收利用,且再生塑膠的有毒化學物質濃度通常更高,對人類和環境的潛在威脅反而更嚴重。

綠色和平及專家皆表示,並非呼籲停止回收利用,但再生塑膠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式,即刻減少產製塑膠、研發更先進的廢棄物處理技術,才是當務之急。

(原文:Recycled plastic can be more toxic and is no fix for pollution, Greenpeace warns

圖片編輯/陳靖宜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