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廢為寶

廢棄物變烏金,官田用廢棄菱角殼再創商機

文/內容彙整:洪祥祐(循環台灣基金會志工)

前言

台南官田每年生產約4,000公噸的菱角,佔台灣6、7成以上市場。經過加工處理銷售後,有將近500公噸的菱角殼會滯留在官田。由於菱角殼屬於農業廢棄物,當地清潔隊無法負荷這麼龐大的廢棄物處理。過去農民習慣在田邊直接焚燒這些菱角殼,但近年來因提倡空氣品質的維護而必須減少焚燒。當地政府與居民便開始思考,如何以友善環境,永續循環的方式提升這些菱角殼的價值。

參考稻殼製成生物炭的經驗,官田地方政府也與民間組織地方工廠,希望以同樣的方式來處理菱角殼。透過產官學的合作,當地以廢棄菱角殼的再處理建立品牌特色,並與研究單位開發合適的技術將菱角殼轉化為生物炭。讓原本廢棄在路旁的菱角殼,轉化成具有吸濕、除臭的功效,賦予菱角殼新的生命。

菱角殼變烏金

與成大的教授合作發現菱角殼本身具有多孔洞的材質特性,製作成生物炭後更具有良好的吸附特性,很適合作為吸附材料。研發團隊藉由高溫低氧的上方點火法,將菱角殼製作成「菱殼炭」。過程間皆無須再添加燃料,只需利用菱角殼本身的熱值燃燒,一年約可以產出9萬頓的菱殼炭。

而這些生產出來的菱殼炭不僅可以用於改善土壤、水質和空氣,甚至發展成盆器、擴香石等副產品,為菱角殼增加許多經濟產值。

圖片來源:官田區公所
圖片來源:官田區公所

從「好主意」到「好生意」

在產官學合作上,官田區區長顏能通建立一套分工體系,讓各社區認股「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固定以每公斤4元收購菱角殼,再由官田10個社區的「衛星工廠」負責加工,生產菱殼炭。

最開始的銷售是希望能回饋到社區,作為土壤介質與肥料混和使土壤能保濕保肥。然而,由於生產菱殼炭過程從回收、曝曬、炭化到包裝過程都需要不少人力,加工成本高,以致菱殼炭每公斤生產成本高達350到400元。而與市售農用生物炭行情每公斤只有20到30元相比,毫無市場競爭力。儘管當時找到解決菱角殼的辦法,但是無法商業化的結果使整套回收系統無法運轉。

在意識到必須提升自身產品價值下,合作社與崑山科技大學合作,建立品牌行銷期待能達成永續經營。透過與復康巴士合作,將菱殼炭製成吸附包用以淨化車上空氣。此外,也輔導農民在官田採菱稻共作,一期菱角、一期稻,利用菱殼炭先淨化菱角田的水質,接著種植稻米便能提升稻米品質。透過多重的利用與產品的開發,攤平原本負擔過中的成本。藉此「官田烏金」也成為當地的特色與品牌。

圖片來源:官田區公所
圖片來源:官田區公所

本文轉載自 循環台灣基金會,原文標題:廢棄物變烏金,官田用廢棄菱角殼再創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