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凍格陵蘭】中年船長:討生活也得教遊客「莫忘美景何其脆弱」
2022-09-27
記者許詩愷/專題報導

卡伊・亨寧瑟曾是建築工,但喜歡海與自由,近年觀光客又增多,他索性轉行成了「水上計程車」船長。記者余承翰/攝影
船頭前方滿是浮冰,左右包夾而來,散發凜冽寒氣和警訊。此刻船長卡伊・亨寧瑟(Kaj Henningser)熟練操控舵輪,盯著雷達確認經緯度,同時微調方向和船速,帶領我們離開這片極北狂洋,完全看不出他在幾年前還是位建築工。
駕船在格陵蘭可謂全民技能。這座大島上的城鎮幾乎沒有公路連結,定居點散落在複雜峽灣中,不論想出門捕魚、打獵,甚至拜訪親友,都得依船出航。
編輯
拜訪格陵蘭三週,我們搭遍各種船隻,從最小的無屋頂舢舨到厚重安全的破冰駁船,各有千秋。最常見的小遊艇叫做「Targa」,是芬蘭公司製造的經典型號。但北極圈太多人開著同一家造船廠生產的船隻,久而久之,他們便把類似尺寸的遊艇全稱為「Targa」了。
亨寧瑟神似法國影星尚雷諾,不只技術好,還懂得安撫全世界為冰山而來的好奇寶寶,硬漢五官的內心藏著一位幽默大師。
當我們疑惑冰山為何透著各種顏色,藍白灰交雜?他操起濃濃口音的英文努力解釋,比手畫腳,最後甚至把船停下來,撐著扶手,彎腰從海中撿了塊小冰開起「浮冰小教室」,一定要你搞懂。
格陵蘭人千年來與北極洋共生,水手的平衡感與耐寒程度,常令採訪團大吃一驚。如亨寧瑟便身手俐落,從海中撈起一塊冰塊進行說明。記者余承翰/攝影
原來在光線變化下,不同密度的冰層會折射出百變姿態。白色塊狀體代表它比較年輕,清澈透明的部份密度較高,裡頭的水分曾經融化,如今重新凍結成冰。遠方用肉眼無法看清的藍色區域,則是上頭積了水。
編輯
至於有些灰黃的冰山呢?亨寧瑟只用一個單字說明:「dirty!」它們在結凍前先混進了沙土。
由於太多峽灣沒有碼頭,格陵蘭人的小船周遭都貼滿軟墊,方便船長直接把船頭「撞進」適合臨停的隙縫中,再讓乘客「跳上岸」。
亨寧瑟眼見有塊大小合宜的漂浮冰山,便使出這招格陵蘭船長密技。當眾人還摸不著頭緒,深怕成為下一艘鐵達尼號,他早已喬好角度,開朗呼喊我們爬過船頭,親腳踏上冰山拍照。
接著眾人又一陣驚呼,不遠處有群大翅鯨正在翻騰,多達六隻鯨魚浮至海面換氣。當我們興奮拿起所有具備攝影功能的3C產品狂拍,詢問亨寧瑟能不能再往前一點?
曾經瀕臨絕種的大翅鯨在極圈各國保護後,數量已明顯上升,當地政府對觀光團也有嚴格限制,必須在特定時段出航,並和鯨魚維持一定距離。當地業者也對觀光客強調,「不保證」一定能遇見鯨魚,全憑運氣。記者余承翰/攝影
對格陵蘭人而言,海冰就是陸地的延伸,但這些堅實又可靠的冰層,卻隨氣候逐漸消失。他們的生活習慣、傳統文化也因此遭受嚴重衝擊。記者余承翰/攝影
亨寧瑟先是搖搖頭,叮嚀著「隔壁有賞鯨團,我們不能靠太近」,下一秒又笑說:「但鯨魚自己往我們這裡游來了,這就是大自然的奧妙,哈哈哈!」
「在我小時候,可以和朋友從岸邊一路走上冰山釣魚,現在冰川都後退了,只剩零星浮冰。」但提及氣候變遷,亨寧瑟露出了難得的嚴肅神情。
編輯
四十年來親眼看著冰層消逝,他以觀光船維生的同時,也不斷提醒乘客,「這是全球暖化的鐵證」。亨寧瑟希望外國人離開格陵蘭後,莫忘這片美景何其脆弱。
我們問,那現在的小朋友怎麼辦?船長話鋒一轉,臉上再度掛滿笑容:「那就開船啊!」或許這份百餘年來荒野求生培養的積極性格,正是格陵蘭人迎戰氣候變遷的秘訣。
還想看更多?
全站搜尋【解凍格陵蘭】
編輯
全站搜尋【解凍格陵蘭】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