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願景永續周報:英國同志遊行遭高碳排業者「附身」洗白;網購過度包裝,最高罰15萬

2023-07-02

記者/周妤靜

願景永續周報:英國同志遊行遭高碳排業者「附身」洗白;網購過度包裝,最高罰15萬

吐瓦魯是受到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威脅最嚴重的國家。圖為吐瓦首都富納富提(Funafuti)最狹窄的道路。圖/Michael Coghlan flickr 提供

願景工程基金會每周一推出「永續weekly」,蒐集國內外永續相關報導與新知,挑選五則國內外重要新聞,幫助社會大眾掌握最新永續發展。

編輯

出一張嘴,也可以救地球?願景工程上個月刊出〈餐桌上的碳排:出一張嘴救地球〉,報導指出,台灣2020年的糧食系統碳排放,相當於台電燃煤及燃氣發電廠發電一整年的量。所以,吃飯別只算熱量,好好利用專題中的「飲食碳排計算機」,餐桌就是你減碳的舞台。

除了算碳排,也要兼顧生物多樣性。《台灣海鮮選擇指南》今年更新到第六版,饕客可以跟著「燈號」吃海鮮,讓海洋生態永續發展。

上周兩大新聞:網購包材新規範上路、碳權交易所總部計畫在高雄落成。氣候新政之下,政府、企業該注意什麼?如何避免漂綠、碳詐騙?需要公民監督與關心。

氣候變遷也與多元文化、國族認同息息相關。英國倫敦同志大遊行收了高汙染產業的贊助,氣候行動者批評,高汙染產業一面揮舞彩虹旗,一面讓同志等脆弱族群陷入氣候及文化的雙重壓迫。

吐瓦魯等小島國家,在可預見的未來將被淹沒;他們不只失去家園,國土沒了,國家認同也可能瓦解。為此,吐瓦魯展開一系列外交行動。

台灣海鮮選擇指南更新!竹筴魚可吃、避免吃海膽

馬糞海膽因過度撈捕面臨區域族群滅絕危機。圖/K_HAN_K flickr 提供

【環資中心】馬糞海膽因味道濃郁、口感嫩滑備受饕客喜愛,每年5月至9月是海膽的性腺發育成熟期,近年卻因過度撈捕面臨族群瀕危,並在今年更新的《台灣海鮮選擇指南》第六版,從黃燈(斟酌食用)轉為紅燈(避免食用)。

台灣東北海域常見的紅尾圓鰺(俗稱紅尾竹筴魚)則從黃燈升至綠燈。參與編定的海洋生態學者邵廣昭說明,海洋生物資源變動性大,為了呈現台灣海洋漁業資源現況,「海鮮指南」每隔2至3年定期更新,提供民眾及餐飲業者採買海鮮參考指引。

《台灣海鮮選擇指南》於2023年4月22日推出最新第六版,囊括102種台灣常見海鮮種類。由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及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榮譽講座教授邵廣昭團隊,參考2013年至2022年漁業署漁業年報及海漁基金會於全國各港口調查的漁獲資料後共同制定。

(原文:看燈號吃海鮮 台灣海鮮選擇指南第六版更新:馬糞海膽轉紅燈不建議食用

網購過度包裝、包材不環保,最高罰15萬

網購包裝減量前會使用大量封箱膠帶及很多防撞緩衝包材,浪費環境資源。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環資中心】7月1日起,網購紙箱須含90%以上再生紙,塑膠袋須含25%以上再生塑膠,並且全面禁用PVC材質。為避免「厚重大箱裝輕巧小物」造成浪費,環保署也祭出「包裝重量比值」規範。環保署將與地方政府合作,鎖定資本額1.5億元以上的大型業者稽查。據了解,PChome、MOMO、統一、博客來等知名電商,都列在北市下半年度稽查名單。

根據「網際網路購物包裝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公告內容,業者使用PVC包材(含膠帶、緩衝材)將處1200~1600元罰鍰。若包材再生料比例、包裝重量比值不符規定,則處3~15萬元罰鍰,屆期未改將按日處罰,情節重大者更必須停工、停業或歇業。此次網購包材新規僅限於擁有專屬線上網站的業者,暫不納管網購平台的個人賣家。

(原文:網購環保新規明上路 業者研發智慧選箱、併貨替包材「瘦身」

「碳權交易所」公聽會畫重點:不能抵碳關稅、證交所承諾防炒股與詐騙

立法委員洪申翰、林楚茵29日舉辦「避免漂綠!碳權交易所該怎麼做?」公聽會,邀請相關部會、學者和民間團體出席,探討碳權交易所如何避免漂綠,線上直播也有逾百人同步觀看。圖/立法委員洪申翰辦公室提供

【願景工程】6月29日經濟部正式宣布碳權交易所總部進駐高雄。同日,立法委員洪申翰、林楚茵舉辦「避免漂綠!碳權交易所該怎麼做?」公聽會。主責規劃碳權交易所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承諾,會透過交易系統監管、限制漲跌幅防範炒作,並與環保署合作,確保上架的碳權品質。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籌備處主任蔡玲儀指出,今年10月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俗稱碳關稅)將上路,許多中小企業誤以為碳權可抵消歐盟碳關稅,紛紛打電話到環保署問怎麼買碳權。然而,自願性碳權市場,不能抵CBAM費用,企業仍須盡快自行減少碳排,才能降低CBAM衝擊。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提出防漂綠三大主張:第一,明訂實質的絕對減量幅度,其餘排碳量才可透過碳抵換移除。第二,須以國際嚴謹的碳權規範衡量碳權品質。第三,啟動碳權交易之前。必須讓碳費費率達到一定水準,且導入嚴謹的碳權規範。

(原文:碳權交易所上路在即 學者憂「假抵換、真漂綠」

Just Stop Oil:高汙染產業正靠同志大遊行洗白

【Guardian】7月1日環保團體Just Stop Oil的抗議者擾亂英國倫敦的同志大遊行,抗議遊行活動接受高汙染產業的贊助。他們在一輛可口可樂卡車前堵塞道路,16分鐘後,警方以公共滋擾罪逮捕了7名抗議者。

Just Stop Oil當中也有 LGBTQ+ (多元性別)的成員,他們在聲明中表示:當文化界拒絕與化石燃料等高碳排產業合作,同志大遊行卻接受了贊助,讓 LGBTQ+ 群體感到尷尬;高汙染產業正利用同志遊行洗白,「一手揮舞彩虹旗,另一手加速社會崩壞。」他們也補充,氣候危機加速社會崩潰,LGBTQ+ 人群會是首先受苦的群體。

(原文:Just Stop Oil protesters disrupt London Pride over ‘polluting’ sponsors

吐瓦魯憂滅國:當國土淹沒、人民四散,「國家」還存在嗎?

吐瓦魯是一個由九個環形珊瑚島群組成的島國,是全球暖化遭受全海平面上升威脅最嚴重的國家。圖為2011年吐瓦魯首都富納富提鳥瞰圖。圖/取自wikimedia

【Guardian】代表許多最脆弱國家的太平洋島嶼論壇曾邀請國際法律專家討論,海平面上升、淹沒國土之後,國家的定位問題。這促成一場小島嶼國家的外交運動,以確保國土被淹沒以後,國家的政治地位能存續。

暴風、洪水日益威脅海岸線,島嶼地圖將重新繪製。幾十年內,許多群島會失去界定國家邊界的外圍環礁。一個世紀後,甚至更早,整個國家可能變得無法居住。

吐瓦魯和其他島嶼國家最近開始用混凝土防洪,加固部分海岸線,但這只是部分防禦。隨著時間的推移,防禦效果會減弱。對此,吐瓦盧不只加強國家屏障,還開始要求其他國家承認他們的國家定位,無論未來氣候危機造成什麼影響。

吐瓦魯外交部長Simon Kofe表示,國際法對國家的定義包含領土、人口、政府,以及與其他國家建立關係的能力。他說,如果我們失去領土或被迫搬遷到其他地點,很可能失去國家的地位。

(原文:‘We could lose our status as a state’: what happens to a people when their land disapp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