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8直擊/台灣與會學者:核電宣言可行性待評估
2023-12-02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奐成/杜拜採訪報導

22國簽署的核電宣言成COP28新焦點,台灣專家對此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宣言可行性待評估,也有人呼籲明年新政府上台後思考核能未來占比。圖為核四龍門施工處機組建築。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COP28第三天,22國共同簽署倡議,承諾要在2050年前,將核能發電提升3倍,以達成淨零碳排目標,震撼國際社會。對此,正在杜拜參加峰會的台灣專家,各有不同看法。
參加峰會的台北市環保局前局長劉銘龍指出,民進黨政府訂下非核家園政策時,並未考量到氣候變遷和2050淨零目標,所以造成今天狀況。他建議,明年不管是哪一黨參選人當選總統,都應召開能源國是會議,對國家淨零推動及核能在未來能源的占比,深入討論,才能解決問題。
劉銘龍直言,核能已成為「國家揮之不去的幽靈」,唯有透過討論氣候變遷議題,很多事情才會愈來愈清楚,而美國氣候特使凱瑞也說,核能不牽涉到「意識形態」,在所有替代能源的選擇上,核能就是一個必要的選項。
「這是史上第一次,對於核能有這麼巨大的呼籲,其中有些國家的核能政策有翻轉,像是比利時原本有廢核時程,但他們仍參與倡議。」台灣環境規畫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說,雖然22國提出倡議,仍需評估目標是否具有可行性。
趙家緯認為,國際能源署報告「誇大了核能在淨零目標中的角色」。OECD核能署分析,就算考慮當前機組延役及興建中核電,2050年全球核電機組裝置量,僅能達到目標的40%,「另外60%能否補上,看不出技術可行性」。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完整內容全收錄於【直擊COP28氣候峰會】報導專區
編輯
完整內容全收錄於【直擊COP28氣候峰會】報導專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