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地補破網 國土綠網設定保育軸帶、串連棲地環境
2024-07-08
特約記者/孫文臨

農業部於2018年啟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目前已設定45條保育軸帶以及44個綠網關注區。圖片來源/Envato Elements
生物多樣性框架行動目標
1 綜合空間規劃、2 生態復育與連結、3 保護區與有效保育地 (30 x 30)、4 受脅物種管理行動
台灣位處熱帶及溫帶交界、四面環海又擁有多座高山,豐富的環境造就了島嶼的生物多樣性。
然而,隨著人為道路開闢、土地開發,導致高山及海岸生態系斷裂、淺山棲地破碎化及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再加上氣候變遷的威脅,許多台灣保育類物種已瀕臨滅絕。
為避免土地開發與生態保育衝突一再重演,農業部於2018年啟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結合國土計畫架構國土生態綠網,透過空間規劃串連山脈與海岸生態系,並引導優先保育區位。國土生態綠網整合全台各地生態棲地調查資料,搜集專家學者與居民關注的議題,目前已設定45條保育軸帶以及44個綠網關注區。
關注淺山生態,創造人與自然共生的願景
過去,台灣的自然保育政策多集中在中央山脈的保護區範圍,對於淺山生態少有關注,但台灣有許多保育類如石虎、草鴞、山麻雀、大田鱉等動植物仰賴淺山棲息環境,而淺山也是人類活動範圍,因此縫合淺山平原破碎棲地、塑造生態與生產共生的環境是國土生態綠網的核心目標。
舉例來說,苗栗淺山是石虎僅存的主要棲息地,時常發生路殺、誘捕、遊蕩犬貓攻擊等人獸衝突事件,國土生態綠網將石虎生態熱區設定為「苗南丘陵淺山保育軸帶」,透過石虎友善路網建立、友善農業生態給付,並與公民團體合作進行棲地保育,不僅保護石虎,也守護了穿山甲、食蟹獴、麝香貓等多種淺山物種的棲息環境。
苗栗縣是石虎主要棲息環境,近年來時常發生人與野生動物的衝突。圖片來源/取自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