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生物多樣性主流化 從個人日常擴大到組織文化

2024-07-13

特約記者/孫文臨

生物多樣性主流化  從個人日常擴大到組織文化

生物多樣性書籍出列,成立各個書庫據點,從日常接近主流化。目前全日本約有300處圖書館、自然教育中心有「生物多樣性書庫」。圖片來源/photo AC(raining_photo)

生物多樣性框架行動目標

14 生物多樣性主流化、21 資訊流通

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簽約國第十次大會(CBD COP 10),將「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列為首要目標。但如何做才能讓讓生物多樣性「主流化」?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日本委員會秘書長道家哲平認為,如果每個人從日常生活實踐生物多樣性,自然就會讓各行各業、社會整體的生物多樣性成為主流。

道家哲平指出,主流化可分為五個步驟來推動,首先是從創造接觸生物多樣性的契機(Create touch point),接著是了解生物多樣性(Understanding),進而產生對生物多樣性的認同(Agree),下一步才會願意付諸行動來保護生物多樣性(Action),透過這些行動的累積,能擴大生物多樣性影響力(Scaling up),達到主流化願景。

從個人擴展到社會 激盪生物多樣性的漣漪

道家哲平推舉出了一個案例,閱讀是接收知識最直接的方式,我們可以編選100本生物多樣性相關書籍,從幼兒繪本、青年小說到成人科普書,成立「生物多樣性書庫」,並推廣到各級學校及社區圖書館,讓民眾更容易接觸生物多樣性的議題。

此外,為鼓勵大眾將保育意識付諸行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日本委員會(UNDB-J)也提出「我的行動宣言」,列出飲食、感受、表達、保育、選擇五種日常行動,飲食可透過食用當地當季食材,了解農業的生物多樣性,感受則是以感官接觸大自然,透過觀察與推廣來分享自然生態的故事,並可以實際參與保育行動、選擇或消費友善產品,對生物多樣性做出貢獻。

如果每個人都能從自身實踐生物多樣性,就會像同心圓一樣不斷擴大,讓企業、校園、政府也開始納入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思維,以行動來實踐抽象的概念,加深及理解生物多樣的重要性。

選購在地友善環境的農產品、親近大自然,都是實踐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行動。攝影/陳靖宜

一般民眾可以透過飲食,食用當地當季食材,了解農業的生物多樣性。攝影/陳靖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