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 sdg
  • sdg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每年浪費超過10億噸食物,你閱讀報導的這一分鐘,就有1900噸食物遭到丟棄,這些食物能養活30億人。然而,世界上卻還有8億人口每天面臨飢餓的威脅,隨著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災害,糧食危機一年比一年更加嚴重。 在台灣,我們每年丟棄的食物多達380萬噸,卻仍有許多低收入的貧困家庭受到物價通膨衝擊,飲食的選擇相當拮据。大量食物浪費不僅造成廢棄物處理壓力,也增加溫室氣體排放,更凸顯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

想像一下,在雲林一座養豬場,豬農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幾萬元的成本,辛辛苦苦養大一頭豬,送進屠宰場加工製作成美味的冷凍豬腳;這袋豬腳被放在賣場冷凍庫中,擺了幾個月都沒有賣出去,眼看就要超過保存期限報廢成廚餘——

為了減少食物浪費,賣場於是趁著豬腳等食品過期前,把它們作為惜食,捐給合作的「1919食物銀行」,希望把食物送到需要的地方。但要把這些即將過期的食品即時、安全的從賣場送到偏鄉需要的人手上,這段路可不容易⋯⋯

把城市多餘的食物送到有需要的偏鄉

1919食物銀行展開惜食計畫,希望將城市不要的剩食,即時送到偏鄉成為弱勢家庭的佳餚,一路上充滿諸多挑戰。攝影/蔡宗儒.jpg

早晨六點多,葉小姐騎著電動車,從高雄市區來到高雄與屏東交界、高屏溪旁一個不起眼的鐵皮倉庫,裡面停著一輛企業捐贈的三噸半低溫物流車。這裡是1919食物銀行的高雄倉儲,物流士葉小姐坐上駕駛座,早上七點就要從大寮倉庫出發,遠至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地的合作賣場,載運每日的即期「惜食」。

食品載回倉庫已經是上午10點多,1919食物銀行高雄倉儲的工作人員打開車廂,把一箱一箱的食品運下車,搬進7度的冷藏室內,立即開始著手理貨。食物銀行每天收到的惜食五花八門,今天有豬腳、米漢寶跟肉粽、麵條、生鮮蔬果。工作人員在理貨過程要將食材分類,並確認食物有沒有破損腐壞。

目前1919食物銀行在台北、台中、高雄有三處生鮮處理中心,收到惜食後,可延長生命週期的非生鮮食品,會送到中央廚房,處理後再分送到實體食物銀行或受助家庭;生鮮類食品則必須立即打包成「惜食箱」,就近提供給各地的陪讀班、原住民文化健康站等304處合作的供餐據點使用。

高雄倉儲佔地約450坪,有兩座大型的冷凍庫可以貯存生鮮食品,是1919食物銀行在南部的重要據點,服務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澎湖等地的有需要的家庭,把城市裡賣不出去的剩食,即時地送到需要的地方。

一包即將過期報廢的冷凍豬腳,需要經過多人的接力運送,才能安全即時的送到偏鄉的弱勢居民手上。攝影/蔡宗儒

完成理貨後,1919高雄倉儲要聯繫南部各個據點,確認有哪些食品要配送到哪裡。「不能一次送太多,要據點能夠處理,要看需求去分配惜食。」高雄倉儲社工組陳組長說,目前都是透過電話或訊息確認,還要填報紙本的配送單,詳細紀錄每日貨品進出的品項、讓各單位簽收,需要花不少時間做行政溝通作業。

所幸這些聯繫的行政作業今年開始可以簡化,逢甲大學特聘教授侯勝宗協助1919食物銀行建置了數位平台app,用手機就能登記食物的品項、數量、運送地點,還能追蹤車輛位置、預計到達時間,同時結合拍照與數位簽名功能,省下許多行政作業時間,受助的民眾也能獲得更新鮮的食物。

1919食物銀行的高雄倉儲有冷凍及冷藏設備,是惜食轉運到偏鄉的重要據點。攝影/蔡宗儒

與時間賽跑,捐贈惜食也要確保安全無虞

1919食物銀行是由基督教救助協會於2011年成立,起先是提供「食物箱」給經濟弱勢的家庭,12年來累積服務超過6.6萬戶家庭,捐贈的物資總額超過7.5億元。目前全國共有853個服務中心,遠至離島與偏鄉,讓全國各地需要幫助的家庭能夠及時獲得一餐溫飽。

2019年,1919食物銀行關注到食物浪費問題,開始與賣場業者合作推動「惜食計畫」,希望搭建起商業賣場到弱勢家庭之間的橋梁,延長食物生命週期,減少食物浪費、也能幫助弱勢民眾,同時對於降低碳排、減少廢棄物都有所助益。

計畫聽起來很理想,但實際要做可不容易。

1919食物銀行總監張謙方說,運送惜食與一般食物不同,必須與時間賽跑,將食品安全的送到需要地方。攝影/蔡宗儒

「食品最擔心的就是變質,因此運送必須把握時間。」1919食物銀行總監張謙方説,目前合作的賣場大多是在食品到期前二到五天將即期食品交給1919,因此收到食物後,必須在用最短的時間把食品分送到需要的人手上,避免食物過期或變質;因此食物的冷凍倉儲和低溫運送花了不少成本。

由於賣場每天都會有惜食,運送惜食必須與時間賽跑,一天都不能耽擱,一年365天都要派車不間斷地去收取、分類、保存、運送。1919食物銀行統計,惜食計畫所投入的人力、車輛、調度等運送成本,一年花費超過千萬元。

張謙方説,前幾年因為1919食物銀行的低溫物流車不足,偏鄉據點的惜食需仰賴低溫宅配寄送,偶爾發生運送過程保存情況不佳、運送時間太長而腐敗的狀況,屢屢受挫。直到後來企業捐贈冷凍車後,1919才能夠自行把惜食送往偏鄉,確保食物的品質。

將分選好的惜食箱搬上車,1919食物銀行的低溫物流車從高雄大寮倉儲出發,沿著屏鵝公路經過林邊、枋寮、枋山再駛上南迴公路,並在獅子鄉的草埔隧道前「面交」。

惜食物資搬上冷凍物流車後,要開往南迴公路「面交」,並沿途分送物資。攝影/蔡宗儒

此時,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協會(南迴協會)的車輛已在南迴公路上等待,南迴協會在大武鄉、達仁鄉的偏鄉部落,設有2個關懷據點、3個文健站及5個「方舟教室」,共服務100多位偏鄉部落的長輩與小孩。南迴協會的林大姐說,從1919食物銀行取得剩食後,待會就會分送到各個部落的據點,可以作為這幾天供餐的食材。

偏鄉交通不便,物資運輸成本過高、運送時間過長一直是很大的問題。

裕融企業2019年以幸福輪轉手公益計畫,協助南迴協會改善部落交通服務,同時媒合1919食物銀行促成三方合作,裕融企業提供車輛、1919供應物資、南迴協會協助運輸,解決運輸的通點,讓惜食得以即時送進偏鄉。

南迴公路沿線的偏鄉部落交通不便,裕融企業透過幸福輪轉手公益計畫幫助南迴協會服務到更多偏鄉部落的居民。攝影/蔡宗儒

惜食接力賽,24小時穿越321公里、繞過半個台灣

在南迴協會交貨的同時,另一部分的食物則由1919食物銀行台東倉庫的低溫物流車來接手「轉運」,三方都以食物銀行app確認食物的品項與數量後拍照簽收。

張謙方說明,高雄到台東距離遙遠,如果同一輛車從高雄送到台東再開回來,空車時間長、物流司機的工作時間也會超時。為了有效運用車輛,會在南迴途中換車,這樣一來高雄倉庫的車可以再回去高雄運送其他物資,而台東的車輛要從南迴到台東市這段路中也能沿途分配物資,增加車輛利用效率。

惜食物資送到南迴公路中繼站進行換車,由台東倉儲的低溫物流車接手運送惜食。攝影/蔡宗儒

出了南迴公路,右手邊車窗外遼闊的大海變得更加蔚藍,太平洋的浪每日不停地往返,是物流士在島嶼東側的日常風景。1919食物銀行台東倉庫主任陳逸群,開著低溫物流車行經大武、多良、金崙、太麻里,經過幾處塞車路段,終於抵達1919台東倉庫時,天色已全黑,車上大約還剩下1/3的物資。

麵條10箱、豬腳3箱、肉粽4箱⋯⋯陳主任一個人包辦清點、載運、搬貨、理貨等工作。由於台東倉庫沒有冷凍庫,目前只有一座單門的營業用冰箱,他得把冰箱裡的水與隔板取出,才能放得下需要冷凍的豬腳與肉粽等物資。

1919食物銀行台東倉儲主任說,台東的地形狹長,出車跑一趟偏鄉聚落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攝影/蔡宗儒

陳逸群說,台東的地形狹長,海岸線從南到北橫跨244公里,出車跑一趟偏鄉聚落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再加上車輛與人力都很有限,目前主要都是由據點派車來台東倉庫取貨。他說,未來希望能與「微光行動協會」合作,透過復康巴士或長照車輛協助運送物資,才能服務更多偏鄉有需要的民眾。

微光行動協會是侯勝宗老師在疫情期間成立,最初提供防疫專車服務,在疫情過後持續經營偏鄉的長照車隊。理事長侯勝宗說,交通是偏鄉最主要的問題,公共運輸不足,民營計程車也多不願意跑那麼遠;若能鬆綁長照專車規定,以人貨共乘的方式活用車輛,就能提高運輸量能與彈性,同時減少空車路程造成的碳排放,又能改善司機收入,提高司機投入偏鄉運輸服務的意願。

長照車輛要前往偏鄉載運長者時,可以協助運送物資,有效利用偏鄉有限的交通資源。攝影/蔡宗儒

隔天早上七點多,微光協會的司機開著長照車輛,到1919食物銀行台東倉庫將物資搬運上車,需要冷藏的食物跟保冷袋一同裝進冰桶,由於最遠要到台東縣最北邊的長濱鄉南山部落,沒塞車也需車程2小時,避免食物退冰必需把握運送時間。

從台東市出發開過筆直的海岸線,過了長濱市區再轉往海岸山脈上行駛,產業道路迂迴曲折,抵達台東最北的山區部落南溪部落時已過上午十點。南溪文健站的工作人員正好在準備午餐,見到冰箱裡的豬腳和肉粽,笑說:「今天可以加菜了。」

經由1919食物銀行、微光行動協會、南迴協會、裕融企業的同心協力,才能順利將惜食送到偏鄉。攝影/蔡宗儒

這包即期的冷凍豬腳,從前一天被賣場交給1919食物銀行,先被送往高雄大樑倉儲,接著在南迴中途轉運換車,再到台東倉庫,最後才抵達偏遠的長濱南溪部落。1919食物銀行、微光協會好幾位工作人員同心協力,才能趕在24小時內、跨越300多公里,讓原本可能被報廢的剩食,成了偏鄉老人共餐的惜食,把物資送到需要的地方。

偏鄉中的偏鄉、資源遙不可及的南溪部落

台灣城鄉差距很大,要將城市剩餘的物資送往物資缺乏的偏鄉,路途艱辛。攝影/蔡宗儒

走在城市的街頭,便利商店隨處可見,方圓100公尺內的超市與便利商店超過十家。

然而,在台東長濱鄉的南溪部落,距離最近的超市在18公里之外的長濱市區,開車要花上半個小時,走路則要走三個小時;最近的國小在6公里的山下、要走一個小時的山路才會到。最近大醫院,要開車超過一小時到花蓮玉里就醫,還經常叫不到救護車。居民李大哥說,有一次部落發生火災,等了半小時消防車才上來,火都快燒完了。

長濱鄉南溪部落距離台東市區車程兩小時以上,每週只有一班公車能下山,是偏鄉中的偏鄉。攝影/蔡宗儒

偏鄉採買難:最近的超商3小時的路程之外、買不到日用品

正因為交通如此偏遠,位於花蓮與台東交界的南溪部落又被稱為「偏鄉中的偏鄉」,直到2019年交通部公路局才與台東縣政府合作開通了第一班公車「幸福巴士─南溪線」,每個禮拜只有一班車:星期三上午七點半可以搭車下去長濱鄉公所,十點半就要搭回來;如果錯過了車班,那要再等七天,才有下一班回部落的公車。

南溪部落的居民多是65歲以上的年長者,而且山路迂迴崎嶇,如果長者自己騎機車下山,也很危險,因此居民幾乎都仰賴南溪文健站提供的共餐與送餐服務。

南溪部落是1919食物銀行在全台各地服務的諸多偏鄉之一,透過1919食物銀行各地據點的通力協助,將城市裡大賣場即將過期報廢的剩食,即時送到偏鄉的部落文健站作為共食的食材。

南溪部落有許多年過70歲的獨居長者,每日步行到部落文健站上課、吃飯,行動不便者則仰賴村長協助送餐。攝影/蔡宗儒

南溪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嚴愉晴說,由於社區經費有限,餐食多是簡單準備,盡量不要讓大家餓肚子;食物銀行帶來的物資,對於部落很有幫助。當天的冷凍肉粽很快就發完了。採訪當天,還有一位行動不便的身障者說,希望微光行動的司機下次送餐時能幫他買成人用的紙褲,因為偏鄉買東西真的太不方便了。

石清榮與嚴愉晴夫婦三年前回到部落作社區服務,已經當阿公阿嬤的他們,還算是部落的年輕人。南溪部落文健站以廢棄的南溪國小校舍改建,設備簡易,仍盡可能為部落長輩開課辦活動,有活力健康操、延緩失能、頭腦保健等課程,每天都有提供午餐共食,針對行動不便的獨居長者,文健站也都會幫忙送餐到他們家。

南溪部落交通不便,導致工作機會缺乏、人口外移、高齡化、貧窮等問題。當地的南溪國小已廢校多年,校舍成為危樓,而蔣公銅像卻仍豎立於此。攝影/蔡宗儒

偏鄉就醫難:等不到救護車、最近的大醫院在50公里外

同時部落文健站也作為簡易醫護站,照服員林小姐說,夏天高溫炎熱偶而會有熱傷害、中暑的長輩會到醫護站,也會有務農受傷跌倒等外傷,但因為沒有擔架或病床,只能在地上舖墊子讓患者休息。她希望能有更完善醫療設備,讓部落居民使用。

當地除了資源不足,文健站的人力也非常吃緊。林小姐說,之前找來的照服員都待不久就離開了,目前還找不到人。因為南溪社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山路又不好走,很難找到願意上山的照服員。

由於人力、物力的匱乏,部落裡有一位退休多年的照服員董小姐,仍持續收到服務個案的求助,「因為她(個案)家沒有女生」,所以她平時要幫忙洗澡、換尿布、買生活用品,非常辛苦。她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回來部落服務。

由於南溪部落交通偏遠外地資源難以抵達,當地居民只能老弱互助,一位已經退休多年的照服員仍必須持續協助弱勢個案日常起居,非常辛苦。攝影/孫文臨

南溪部落一位70歲的李大哥說,他的小孩都搬到城市了,只有過節才會回來,「我年輕也住過台北,也有去高雄跟孩子一起住過,都住不習慣,那個公寓大樓裡面大家都不認識,這裡的房子沒人住也會荒廢掉。」因此即使交通不便,他還是想回到部落生活。他說,小時候就在這裡出生,以前沒有柏油路、沒有車,也是走下山。「也不知道祖先幹嘛搬到這麼偏僻的地方住,但這裡就是我們的部落、我們的根。」

侯勝宗整合偏鄉交通資源,盼串連「食醫助行」、帶動地方創生

微光行動協會的司機開著長照車輛,從台東市食物銀行載運惜食物資,到南溪社區文健站、南山教會送貨後,便又開著長照車輛下山,要趕去成功鎮接一位預約長照車輛的長者到台東市區的醫院洗腎。這正是微光行動協會創辦人、台東逢甲大學特聘教授侯勝宗多年來持續推動的,「食醫助行」的偏鄉交通模式。

逢甲大學特聘教授侯勝宗提出「食醫助行」偏鄉交通計畫,希望整合有限的交通資源與車輛,發揮最大效益,帶動地方創生。攝影/蔡宗儒

侯勝宗說,台灣有許多的偏鄉部落都苦於交通問題,若不能有效整合與共享有限運能,偏鄉運輸成本勢必持續居高不下。他提出的「食醫助行」實驗計畫,希望多元有效的運用偏鄉有限運輸資源,車輛可以載居民下山就醫、就學,也能載醫療人員、照服員與物資進入偏鄉,讓一輛車可以服務更多的人,發揮最大的效益。

侯勝宗認為,整合交通需求後,可以創造司機多元收入,才不必長期仰賴政府補助,而且運輸也可以結合在地觀光與物流,週末能載遊客、平日載居民就學就醫與物資,創造在地就業機會,進而達到地方創生的願景。

侯勝宗長期致力改善偏鄉交通困境,親自走進偏鄉了解當地居民的需求、搬運物資也親力親為。攝影/蔡宗儒

侯勝宗指出,目前衛福部、教育部、交通部、原民會等部會投入許多偏鄉資源,但資源分散且無法共享,導致偏鄉運輸業者難以經營、居民無車可搭的窘境。

近年衛福部開始鬆綁長照車輛專車專用的規定,改採「向民間買服務」模式,讓車輛使用更有效率。侯勝宗也建議,交通部、教育部或原民會也應該把「供給導向」的定班定線公車,融入「需求導向」的預約接送與共乘模式,鬆綁車輛使用限制,可以人貨共乘,讓偏鄉交通資源共享與共用、發揮更大的效益。

舉例來說,屏東小琉球委託高雄客運營運環島公車於2016年通車,採定時定線運行,雖然每天有13班車,但路線與時間不符遊客與當地居民所需,最終搭乘的人寥寥可數,業者入不敷出,營運短短七年就停駛,「低碳島」口號落空,偏鄉交通仍未改善。

若能改採預約制,讓運輸路線更有彈性,平日可以送孩童上學、載長者就醫、送貨,假日則以載外來遊客為主,不僅能服務更多民眾,也能增加運輸業者多元收入,避免偏鄉交通長期仰賴政府補助容易斷炊的困境。

台東縣長濱鄉南溪部落山路蜿蜒,距離市區要兩小時車程。攝影/孫文臨

「沒有交通就沒有生活。」侯勝宗說,運輸是偏鄉物資、上學、就醫、採買、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環,只有把路鋪好還不夠,還得有人、有車才能串接偏鄉的最後一哩路。希望能透過此次1919食物銀行、微光行動協會、裕隆集團的合作經驗,搭建起更多偏鄉運輸的橋梁,讓台灣各地其他的極限部落也能實踐「食醫助行」的方案。

南溪部落坐落在山谷之中,對城市人來說,可能是與世隔絕、環境清幽的世外桃源;但對當地居民而言,交通不便是他們每天出門都要面臨的考驗。偏鄉的交通問題不只是交通的問題,也跟當地的就業、醫療、教育、長照、文化息息相關,若能將有限的交通資源整合共享、靈活運用,才能偏鄉找出活路,否則偏鄉會離我們愈來愈遠。

偏遠的南溪部落採買物資不易,當地居民看到1919食物銀行與微光協會送來物資,非常開心、熱情接待。攝影/蔡宗儒

  • 標準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