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氣候危機 前進COP26
發展潔淨能源…研發綠氫 國際合作超前部署
  • 標準
  • sdg

發展潔淨能源…研發綠氫 國際合作超前部署

2021-10-26 聯合報/記者黃有容、鄭朝陽/專題報導

政府宣示台灣要與國際共同追求二○五○年達到碳中和目標,想達標除了靠百分百使用綠電,配套方案就是設法讓能源「無碳」。專家評估,未來台灣綠電供應缺口仍大,碳中和要達標,必須設法從非核家園過渡到「氫能家園」,同時靠碳捕捉技術,抓取火力發電的排碳封存,「台灣要加緊部署」。

「二○五○年要百分百用綠電是悲觀的。」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說,往未來二、三十年看,除再生能源,無碳的新能源相當有限,再多風電、光電設備,因為看老天臉色而有不穩定性,氫能是目前看來最好的方案。

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萬皓鵬也認為,同時發展氫能、核融合等潔淨新能源,搭配既有的電力脫碳,封存其中的二氧化碳到地下,對減碳貢獻度約占百分之十五;關鍵是碳捕捉要錢,封存碳也要錢,估計到了二○三○年,這兩項技術應該就會成熟。

使用過程中不會產生二氧化碳、且取之不竭的氫能,是許多國家競相鎖定的能源戰略布局目標。例如日本已有氫能汽車上市,仍大手筆援助企業研發氫能及蓄電池等技術。

韓國二○一九年就提出「氫經濟路線圖」,去年二月訂立全球首部促進氫經濟發展的專法,今年三月更促成現代汽車等五大企業集團投入鉅資發展氫能源。德國去年六月也公布「國家能源戰略」,將投資九十億歐元開發、應用氫能。

「對比之下,台灣對氫能產業毫無戰略規畫。」台北市環保局長劉銘龍盤點北市的碳中和路徑時,發現國內連氫能設施的管理法規都不完整,更不必談其基礎建設。

彭裕民也認為,面對碳中和,氫能是最穩定的方法之一,也是必走的路。事實上,氫能研發了卅年障礙仍多,關鍵之一就是氫能必須靠再生能源裂解,才是零碳的「綠氫」;台灣再生能源有限,彭裕民認為,應該找土地面積大、有充裕再生能源的國家策略聯盟。目前德國找哈蕯克、日韓找澳洲合作,都是這種模式。

彭裕民表示,「要很早就跳下來做,才能搶得先機。」經濟部長王美花已和澳洲代表談過兩次,工研院身為經濟部的專業幕僚,會提出建設性的投資戰略。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