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氣候危機 台灣困境
國際減碳笑話?碳費訂得太低 連贖罪都談不上
  • 標準
  • sdg
  • sdg
  • sdg

國際減碳笑話?碳費訂得太低 連贖罪都談不上

2021-04-28 聯合報/記者賴昭穎、鄭朝陽、黃有容、吳姿賢、許詩愷/專題報導

台灣推動減碳的進度遠遠落後國際,好不容易開始討論對產業課徵「碳費」作為與國際「碳關稅」接軌的起步,但傳出每噸碳只收四美元(約新台幣一百十六元),與韓國的卅三美元、世界銀行建議的四十到八十美元相距甚遠。環團認為,太低的費率連「贖罪券」都談不上,根本無法讓產業改變。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說,全球已有卅種以上的碳稅和碳交易機制,好讓企業努力減碳降低成本,也能把自己多減的碳賣出去賺「綠金」;目前模範生瑞典的碳稅每噸一百卅三美元、法國碳稅一噸四十九美元,鄰近的南韓也要卅三美元,台灣的一百元台幣應有討論空間。

環保署說,日本現有「暖化對策稅」每噸約三美元,台灣正評估拉高價格;歐盟有「碳交易市場」,每噸四十美元,環保署已請英國倫敦政經學院評估費率、收費對象,權衡國內產業競爭力,再決定碳費價格。

環保官員說,政策背後免不了會有產業發展的壓力,像去年減碳依法要達百分之二,但因疫情產業回流,經濟表現亮眼,用電量跟著成長,減碳成績也就難看。

台灣平均每人每年排碳約十二噸,綠色和平組織估算,若要達成「二○五○碳中和」,必須每人每年排碳量減到兩噸以內,非常困難;所以讓企業大量使用「綠電」,應是最好的解方。

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認為,綠能是減碳的根本,台灣再生能源發展並不順利;這也是台積電為了拿到國外大單,必須積極買綠能。放眼未來,產業被缺電、國際供應鏈減碳壓力及無法碳中和等壓力夾擊,企業還能「根留台灣」嗎?逐「綠能」而居,產業可能為自保再掀一波外移潮。

▌《碳鎖台灣》數位報導: 碳關稅來襲 台灣準備好了嗎? 再不減碳 我們都是氣候難民 要達成2050碳中和 專家建議這樣做 台企「轉大人」 減碳是門好生意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