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公路正義 找回行人安全
長者難行 路口設計要高齡化
  • 標準
  • sdg
  • sdg

長者難行 路口設計要高齡化

2021-10-01 聯合報/記者侯俐安/專題報導

本月四日,一名婦人出門倒垃圾,回程走在行人穿越道時,遭一輛從台北市長安東路右轉吉林路的預拌混凝土車撞上,被捲入車底當場身亡。本報團隊隨中原大學景觀系教授趙家麟重返事故現場,下午四點倒垃圾時間,現場清潔婦直呼「過這路口真的會怕」。行人走在行穿線上,必須左閃右躲,才能躲過左轉、右轉車夾擊,險象環生在事故後仍每日上演。

清完血跡 一切又回復如常

「台灣九成路口都像這樣。」站在路口指畫著標線,趙家麟提出五點改善方案,先將路口街道瘦身、街角擴大,縮小街角迴轉半徑;路口斜坡道抬高後,斑馬線退縮、無障礙坡道移往兩側,並增設行人庇護道。他說,這都是簡易工程可改善的危險,政府單位卻總在事故後「血跡清一清、家屬淚擦乾」,一切又回復如常。

台灣交通事故趨勢連續四年攀升,去年有三千人死於公路,其中五成七發生在路口。交通部道安會分析三大可能因素,分別是機車持有數增加、高齡人口增加、酒駕取締趨緩。其中,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人口占比為一成六,事故僅一成二,占比不高,致死率卻特別高,事故後卅天內死亡達到四成一。

14019870.jpg.jpg

城市設計 未友善移動弱勢

台灣道路設計遲遲未能跟上高齡化腳步。二○二五年台灣將提前進入超高齡社會,在路上,每五人將有一人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但大街小巷的路口,缺少滿足符合高齡者等城市中移動弱勢者的城市設計。走不完的行穿線、路口轉彎車不斷,讓長者避免出門,反倒引發生理、心理疾病,只能倚賴長照系統。

交通部與警方在關注高齡行人事故時,常提及長者「以為自己做得到」,以為能在秒數內過行穿線、卻卡在半路。

長期關注高齡空間設計的孵大學創辦人謝昆霖認為應反向思考,「沒有做不到的事,而是如何讓他做到」,就像難以步行、可以輪椅代步;看不清楚,能戴眼鏡,「台灣街道需要的是各式各樣眼鏡。」

14019869.jpg.jpg

改善路口 政府可做得更好

謝昆霖說,高齡者致死率高,不外乎行走緩慢、反應退化,復原能力也不如從前。退化會一點一滴侵蝕,許多長者並未察覺,就會造成誤判。若不出門,退化將會更迅速,將很快進入長照階段。城市建築、道路,都必須儘速跟上老化速度。謝昆霖歡迎制定政策者跨領域交流,否則等到老了,發現跟想像中的不同,已經來不及了。

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特聘教授侯勝宗說,高齡化的台灣街道設計,應以行動最弱勢者移動速度與需要來規畫。

侯勝宗說,不友善的都市設計,缺乏高齡社會的思維,也造成事故增加。這橫跨衛福部、交通部、營建署與地方政府,須從心理面、經濟面、社會面,從使用者需求出發,才能根絕問題。

「工程做了一定會有效果,政府確實可以做更好。」交通部道安會執秘吳木富說,近年行穿線退縮、增設庇護島有顯著成效,但關鍵還是在時間與經費。十月交通安全月首重路口,會先以易肇事路口、公園、學校等人多處優先。

趙家麟則認為,路口是人民每天都在經歷的危險,政府應將「塑造安全的市區道路環境」視為重大工程,改善路口設施,引導駕駛減速避讓,才能保護無辜的行人。

▌延伸推薦: 【公路正義】左轉沒減速、車不禮讓行人 交警:交通安全教育應從家庭做起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