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數位台灣 數位資本主義
世新社心系助理教授曹家榮:奪回網路自主權 用戶要覺醒
  • 標準
  • sdg

世新社心系助理教授曹家榮:奪回網路自主權 用戶要覺醒

2021-08-23 經濟日報/記者彭慧明/綜合報導

世新大學社心系助理教授曹家榮觀察使用者的習慣,認為要談使用者「奪回自己的控制權」之前,「你要問,使用者想不想知道這件事?」當前使用者在消費主義前提下,是先滿足享樂的行為,想要更快得到答案和結果,不在乎自己的資料被如何使用、如何行銷。很多網路世代覺得為了方便,交換一些資料無所謂、也很正常。

他指出,對網友來說,上網就像是社會心理學者弗洛姆(Erich Fromm)講到的「逃避自由」,這麼多內容,選自己喜歡的就好,「還要用戶去明辨、慎思、篤行,用戶覺得那我也未免太累了」。網友不想負責篩選內容,就將這個責任交給大平台,或要政府保護隱私。

這兩年疫情影響,大家也就同意了實名制登錄,但如果要掃描身分證,消費者才會抗議。他說,網路上這種「無意識的交換」用戶都同意了,怎樣要用戶「奪回自主權」?不改善薄弱的數位公民素養,談奪回網路自主權還太早。他認為現在政府強調資訊教育、要強化使用者意識,結果學者就說要大家學寫程式,是走錯方向,主要是消費者要知道活在數位社會的意識是什麼,數位化、網路平台如何影響生活,才是數位素養的概念。

曹家榮認為,就像很多用戶覺得「用免費服務、就給點個資」,是符合消費社會的交換理論,用戶也接受交換的代價,無意識的交給市場,覺得換到了資料和需要的服務。交換資料、交換經濟不是錯,但至少要意識到兩件事,第一是你正在交換個人資訊,要知道這件事的重要性,第二是這項服務是不是真的值得這種交換?而非無腦的一路「我同意」。如果真的都不擔心、或是有些一定要交換,就去做,但前提是,「要意識到自己正在做的事」。

他認為,網路並不是讓極端對立出現的原因,使這些現象更加極化的是「消費者自己」。大多數人喜歡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演算法就帶給用戶更強的心理效應,「我們」才是對的,偶爾看到的少數,還以為是有小團體出來破壞和平、帶來對立,「我們效應」會讓用戶覺得自己才是正義、社會氛圍站在自己這邊,說這是演算法帶來的效果,許多人並無感覺。

他指出,當前Z世代已經是重度使用者,甚至於讓實體社會的人口重新「部落化」形成數位聚落,但演算法也讓用戶的數位部落與實體大不相同,「我們活在自己相信的世界」,過去還知道自己有侷限性,要多方的了解,現在演算法讓許多人認為「我看得到全世界」、「我就是全世界」,不願相信世界上有不同的聲音,這才是網路世代面對的運算法危機。

他特別強調要重視平台業者販賣個人隱私的行為,就像美國前總統川普的網路發言權,被臉書、推特關閉,但網路發言權本來是自由的,網路近用的權利也是必要的,現在網路自由卻被私營企業給圈地管理了。將來市場、政府、社會三方應該建立一個力量去監管,網路並非無拘無束的自由,但絕對不是被臉書這類私人企業管理,資訊近用的管道可以交到私營企業手上嗎?這是權力運作的議題,但不該是營利企業管理。

他強調,網路對民主最大的問題,就是過濾。傳統媒體可能還要兩面俱呈、不敢過濾太多意見,但現在臉書、推特這類平台卻替民眾管理了太多言論,推送用戶喜歡的內容,但假新聞就是要吸引用戶的注意力,讓演算法察覺用戶喜歡、推播給用戶,業者不能一出事就說「我只是平台」,這是逃避企業社會責任的說法,既然占用了民眾的主要近用管道,更透過這種平台服務去獲利,就應該有能力去管理。他坦言還沒想過到底誰來管,但想像中至少可以成立專區,去除演算法影響,接納不同意見的聲音。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