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數位台灣 透明人生
零數位足跡「不想再被追蹤」
  • 標準
  • sdg

零數位足跡「不想再被追蹤」

2019-04-15 聯合報/記者鐘聖雄、梁玉芳/專題報導

數位足跡,不論你自願或被動,打開手機、連上網,按個讚都透露出描繪出你的人生圖像,無一遁形。有少數人試圖在數位狂潮中保持清醒:過著「趨近『零數位足跡』的人生」。

這圖像幫助大公司精準行銷,幫助雇主看見你的私生活,也幫助廣告業追蹤你在不同網站的行蹤。有少數人試圖在數位狂潮中保持清醒:過著「趨近『零數位足跡』的人生」。

「我不想被追蹤,不想有一群陌生人監看我的生活。」這是「零數位足跡生活者」最基本的反抗。中研院學者莊庭瑞、陳舜伶都是實踐者。

抹去「數位足跡」,有人儘量不用科技巨頭的服務,臉書、Google、推特或LINE。真實生活中,要戒臉書或推特,不就「沒朋友」?

「使用者自建自營的社群媒體」是替代方案,如同拒微軟產品,就使用open office一樣。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莊庭瑞建議,可試試由科技社群以自由軟體架設的「GNU Social(犛牛社群)」或「Mastodon(長毛象)」,功能類似推特或臉書,但是由使用者自建自營且相互連通,可跨台訂閱、按讚、留言。

陳舜伶不用臉書、不用LINE,更不用有監看內容疑慮的臉書Messenger,電子郵件是與外界連絡的管道。即使上網,她會在瀏覽器加裝「電子前哨基金會」推出開源程式碼的privacy badger(臭鼬)軟體,會通知使用者哪些網站會蒐集什麼資訊、你可關掉哪些功能。

台權會專案經理何明諠說,要「零數位足跡」 ,「個人層次的抵抗是非常微小的」,但是他尊敬有人願意放棄便利,保持這樣的抵抗姿態,試圖說服其他人不要對大企業束手就擒,至少證明「數位生活有另一種可能」。

看更多報導:你的數位隱私保障了嗎?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