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
【導讀】別只留下垃圾!光做回收還不夠,「循環經濟」才能將資源留給下一代
  • 標準
  • sdg
  • sdg
  • sdg

【導讀】別只留下垃圾!光做回收還不夠,「循環經濟」才能將資源留給下一代

2021-10-28 記者/周妤靜
「循環經濟」翻轉環保與生計不可兼得的舊思維,並帶來三項變革:「以租代買的消費文化」、「由製造延伸服務的產業文化」以及「產業間的合作文化」。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從今天起,報導國內外循環經濟的案例與know how,從業界經營模式到個人的消費選擇、政策的推動現況,反思永續發展的可能性。每個人都能為循環經濟盡一份力,為下一代留下更好的生活環境。請加入「願景工程FB粉絲專頁」「循環經濟」新知不漏接。

三級警戒屆滿兩個月,今日終於宣佈降級。期間民眾減少外出,加倍依賴網購與餐點外送,家戶垃圾量因此激增。「大家都覺得垃圾丟垃圾桶以後,就此生互不相欠、不甘我的事,」從事環境教育的RE-THINK執行長黃之揚表示,「廢棄物只是用不同形式跟我們共存。」

焚燒垃圾造成的汙染,會隨霧霾進入我們的生活;焚燒不及的垃圾則堆置在掩埋場,汙染河川、海洋,再隨著農作物與海鮮上到我們的餐桌。

以淨灘為起點 重新思考垃圾與人的關係

13109207.jpg.jpg

RE-THINK成立以來都在「對抗垃圾」,從2013年起發起淨灘行動,累計辦理超過一百場的淨灘行動,一共清掉75噸海岸垃圾。如今他們往垃圾的源頭一探究竟,由環保署的「破袋調查」發現,一般垃圾之中竟有高達四成的「資源回收物」,因被錯扔而喪失重複利用的機會。

為讓資源回收物「回歸正途」,RE-THINK今年推出「回收大百科」,整理101種生活中最容易被丟錯的垃圾,如橡皮筋、塑膠袋、原子筆、電子發票等廢棄物的丟棄指南,供民眾線上查詢。

「回收議題是一個很深的坑,」黃之揚表示,一頭栽進資源回收體制後,更了解回收再利用的複雜性——被政府公告為資源回收物的垃圾,可能因回收利潤太低,或回收再利用的技術不到位,不得不走向「回收不利用」的結局,「薄塑膠盒是最惡名昭彰的例子;紙容器也是靠政府補貼才運作得起來。」

13109208.jpg.jpg
改善環境的關鍵,還是在於垃圾減量。「零廢棄或許是天馬行空的遠大美夢,」黃之揚說,但當消費者對回收機制有更多的了解時,就知道要挑選相對容易回收的商品、包材,逐步改變消費習慣,「我們賦予消費者認知,也在賦予他們責任。」

RE-THINK致力於教育民眾,「回收大百科」合作夥伴REnato lab則致力於產業轉型。作為「循環經濟」的顧問,REnato lab營運長歐陽藹寧表示,台灣需要更多永續性的產品或服務,才能真的解決垃圾汙染的問題。

「循環經濟」挑戰零廢棄新商機

工業革命以來,開採、製造,終至丟棄的「線性經濟模式」是現代社會最主要的經濟型態;然而線性經濟的生產流程中沒有「永續」的概念,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的研究,全球每年開採價值3.2兆美元的原物料生產商品,高達80%的原物料只使用一次就丟棄或焚毀。

線性經濟靠製造、販售商品獲利,偏好縮短商品的使用時間以促進購買,後遺症是造成龐大難解的垃圾汙染、加速耗竭天然資源。製造鏈的高碳排也導致人類的生存危機。上半年台灣經歷罕見大旱,中南部水庫蓄水量不到10%;今年七月,位居高緯度的加拿大面臨前所未見的超高溫,屢破40°C的熱浪導致百人猝死。

在環境汙染、資源有限、極端氣候的三重夾擊下,產業轉型勢在必行。相對於線性經濟,「循環經濟」不視「丟棄」為商品的終點,反而以終為始,確保資源在製造鏈中循環再生。如此不只減少廢棄物產生,更可改善過度開採天然資源的問題。

歐盟去年(2020)公布的「循環經濟推動計畫」(A new 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指出,應用循環經濟原則可望帶來0.5%的GDP成長、增加70萬個就業機會。可見「循環經濟」也是一樁好生意。

集合啦!循環經濟的實踐者

「線性經濟」要轉型為「循環經濟」,必須經歷的變革包括:以租代買的消費文化、由製造延伸服務的產業文化,以及產業間的合作文化。

在台灣,「電電租」家電出租平台是推廣「以租代買」的經典案例,創辦人之一莊惠珺,受精品家電的廣告吸引,又擔心高價購入不適合自家使用習慣的家電造成浪費,於是從自己的需求出發,與另一位創辦人高蓉琦一起設計家電租用方案——只要加入電電租會員,就可於線上平台出租或租用家電。

高蓉琦表示,「我們需要的是家電的功能,而不是擁有一台家電。」她以要價七、八萬的除塵蟎機為例,一個月至多使用一次,大多時間只是閒置一旁,短期租用既能滿足需求,又可省去大筆開銷與收納空間。且家戶需求會隨環境改變,空汙盛行的秋冬依賴空氣清淨機,疫情期間頻繁使用紫外線殺菌燈,「以租代買」能讓消費者彈性選用最適合當下的家電。

與以租代買相輔相成的是「由製造延伸服務的產業文化」,例如台灣的服飾品牌Amazing Cloudset,執行長吳俊達希望減少時尚業對環境造成的負擔,不從事生產,反而向網紅募集衣服,或取得禮服進行改造,供顧客試穿、租用。

「循環經濟模式中,單打獨鬥的機會是零。」歐陽藹寧強調,循環再生的商業系統不能做半套,研發、製造、銷售與回收各個環節中的專業者必須跨領域合作。「PackAge+配客嘉」的「網購循環包裝袋」便是串連回收與製造業、電商與實體通路,促進產業合作的典範之一。

總統蔡英文曾在就職演說中宣示:「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但在政策上還有諸多進步空間,歐陽藹寧指出,台灣很缺乏循環經濟領域的專業人才,「目前學校並沒有相關科系、職訓局也沒有計畫在培養後起之秀;相較之下,北歐有些國家已開發出線上課程。」黃之揚則表示,疫情下外帶、外送爆量,「不可回收的包材在市場上衝來衝去,」建議政府規範餐點包材,朝單一材質、可回收的方向推動。

不論企業、個人都開始意識到環境汙染與資源耗竭帶來的生存危機,因此將循環經濟視為使命,盼化危機為轉機,黃之揚說,「期待政府也能更及時地跟上市場的腳步。」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