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疫情滑梯社會 圖解篇
圖解篇/瘟疫蔓延 經濟弱勢哀鳴
  • 標準
  • sdg
  • sdg

圖解篇/瘟疫蔓延 經濟弱勢哀鳴

2021-07-14 經濟日報/記者 陳怡慈

大陸湖北省武漢市前年12月爆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台灣去年1月21日出現首例女台商感染,然而去年全年我國算是情勢控制良好,豈料今年5月豬羊變色,一發不可收拾的疫情對國人在生命、生活與經濟上的衝擊遠遠大過去年,對於弱勢族群更是雪上加霜。

台灣金融研訓院在疫情第一次爆發後,於去年4月28日~7月24日,針對國內15歲(含)以上民眾進行市內電話抽樣訪談,有效樣本數2萬2,601份,為國內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國人金融生活調查。

研訓院的調查顯示,將近二成民眾欠缺緊急籌款能力,高達19.5%的人無法在一周內籌到10萬元。負責這項調查的台灣金融研訓院所長傅清源表示,把應急金的金額界定在10萬元,主要有三點考量。

12664889.jpg.jpg

首先,行政院主計總處當時公布的最新2018年家庭收支調查,國內平均每戶所得總額為131萬元,當家庭發生急難,至少需要準備一個月的戶所得預備金,這樣比較合理。

其次,勞動部去年4月30日開辦的勞工紓困貸款,每人最高貸款額度也是設定在10萬元;第三,國內金融機構推出的小額貸款,平均每件貸出金額也是10幾萬元。

綜合上述這三點考量,取個整數,以10萬元作為國人能否很快籌措到應急金的標準。

今年5月中旬以來的疫情比去年還要嚴峻,欠缺話語權,不會替自己搏版面、要資源的弱勢族群,處境令人憂心。有鑑於此,本報與研訓院合作,請之將去年的抽樣調查資料,針對「一周內籌不出10萬元」這個變數,其與收入受疫情影響、年齡層、儲蓄情況、支付生活必要支出…等等變數,進行交叉分析,希望進一步勾勒出疫情對弱勢族群的影響。

我們把弱勢族群界定在欠缺緊急籌款能力者,也就是無法在一周內籌到10萬元的人,希望藉此勾勒出財務脆弱者的各種樣貌與特性,以下是我們的發現。

12664906.jpg.jpg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