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卻被低薪、高房價壓得喘不過氣來,加上消費習慣改變,支出比收入多;如今新冠肺炎疫情重擊,如何撐住一路下滑的年輕世代是首要之務。
24歲的吳雨璇在台南火車站旁巷子裡,擔任衣飾店銷售員。今年5月中旬前,生意還過得去,每天店裡都會來至少兩、三組客人;5月底起,幾乎無人上門,老闆開始減班、減薪。每月2.6萬元薪水都花光的吳雨璇,愁眉不展地說:「我正在想辦法申請政府紓困!」
離婚後獨力撫養兩個小孩的洪詩媃,在彰化縣員林市的夜市賣烤魷魚,一天工作14小時,原來每個月最多進帳四、五萬元,剛好用來付房租和孩子的學習生活費。現在工作停了,一天用不到200元養活一家三口。27歲的她焦急地等政府的2萬元紓困金,也煩惱這筆錢能撐多久?
20到29歲 衝擊最大
有的年輕人狀況更糟,已經失業好幾個月,因繳不起房租,被房東趕出來;有些人吃白吐司配開水度日,「還要去找最便宜的白吐司!」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秘書長洪錦芳說。
端午節連假,洪錦芳每天進辦公室就是忙著處理募捐與核發緊急救助金,替協助照護的青少年解決生活上的燃眉之急,「疫情簡直是青年的夢魘。」她說。
去年全球疫情延燒,台灣相對緩和,今年夾帶變種病毒兇猛來襲,靠現金生活的人最慘,因為許多工作需要與人接觸,不論在速食店、連鎖店、大賣場做兼職人力,或在市場擺攤、自己開店,現在都面臨工時縮短或歇業。這類工作,年輕人是主力。
台灣金融研訓院的2020台灣金融生活調查,將近兩成(19.5%)民眾無法在一周之內籌到10萬元;研訓院分析20到59歲的年齡層,發現20到29歲的青年族群,金融風險抵抗力最低,能夠取得的金融服務最受限,金融素養也較欠缺。金融風險抵抗力低,將無法因應緊急風險衝擊,可能因此陷入危難。
▌推薦閱讀>>廿九歲青年上班族靠這招降低財務風險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人口調查統計,台灣20至29歲的青年約有300萬人,扣除大專在學人數約60萬人,以及勞動部統計同年紀參與勞保的人數200萬人,初估至少40萬名青年,屬於財務風險抵抗力低的族群,他們沒有固定工作、又欠缺儲蓄,更不可能準備緊急預備金。疫情大爆發,40萬名青年直接面臨衝擊。
疫情重創年輕世代,全球皆然。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去年8月針對全球112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2萬名的18到29歲年輕人進行「青年和新冠疫情:對就業、教育、權利和心理健康的影響」調查。結論顯示,與其他年齡層比較,年輕人受疫情的影響「不成比率地高」;疫情中可以繼續工作的人,工時平均縮短四分之一,收入平均減少42%。調查的結論是,疫情對年輕人的影響深遠且持久。
沒有備援 淪老危族
還有其他深層結構問題,讓台灣的年輕人比起上一代更難積累財富,抵禦急難。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系副教授辛炳隆分析,台灣「富爸爸、富媽媽的時代已經慢慢結束!」
他說,現在年輕人的就業市場,與他們父母親所處的1990年代中期大相逕庭;台灣的所得和經濟成長率脫勾,青年低薪成為常態,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預作因應,將成為「老危族」。
▌推薦閱讀>>林立青:「我這代人沒有退休的可能性。」
專門協助脫貧的馴錢師財商研究中心執行長邱淑芸盤點其他深層因素,包括:年輕人的價值觀改變,受外在網路商業行銷手法影響,消費行為也改變,例如崇尚名牌和流行,想快速賺錢又不願存錢,收入不抵支出,欠缺風險意識等,這些都把年輕人推向貧窮邊緣。如果原生家庭和親友沒伸援手,年輕人可能會往下掉入貧窮陷阱。
疫情已成台灣世紀之災,如何不讓疫情加重青年下墜的風險,在青年身上留下永久傷痕,這是朝野與民間必須面對的大考驗。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