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社會創新 發現社會企業
回響/自己的孩子自己教 15家長創社企逆轉教育
  • 標準
  • sdg
  • sdg

回響/自己的孩子自己教 15家長創社企逆轉教育

2018-04-17 聯合新聞網/願景青年記者章凱閎/桃園報導

近年來,社會各界紛紛舉起教育改革的旗幟,政府推出新型教育政策,試圖翻轉體制內教育,培育新一代的台灣學子;民間企業、社福團體則投注資金、人力,盼改善偏鄉學習環境。然而,要改變根生蒂固的教育制度與思維,絕非一蹴可幾;改革的步伐能否趕上日益加速的社會變遷與貧富差距?是每個家長心中,最渴望解答的疑問。

不過在桃園,有15位家長不打算坐以待斃;相反地,他們決定走出家庭,組成一支「十二年國教成功大隊」,集結彼此的資源與經驗,利用業餘時間,開一間另類的公益補習班。

M型化社會、學用落差……教育病灶

「孩子的教育,是我們最在意的事。」成員之一的曾惇暉說,七、八年前,他們這一群已成家生子的家長們聚在一塊兒,聊起「爸媽經」和台灣教育的未來。他們感嘆台灣貧富差距逐漸擴大,M型化社會越趨極端,「教育本該是創造階級流動的途徑,但現在弱勢孩子卻難以翻身。」

由於自己出身農家,曾惇暉觀察,普遍從事農業的家庭,除了社經地位較低之外,父母也缺乏教育思維,不懂得教孩子的方法。求學階段的孩子,下課後不是回去幫忙家務,就是玩到天黑,錯過孩子啟蒙的良機。

而針對城鄉教育資源落差,曾惇暉強調,雖然外界帶來各式資源、軟硬體設備,但更重要的前提是「孩子們先具備基本能力,學習獨立思考,才能真正善用硬體。」

除此之外,「學用落差」是另一大問題。「世界在變化,產業也在變化。」曾惇暉說,上一代「背多分」、「講光抄」的教學方法,已無法與全球化的時代接軌,「教育不能窩在象牙塔裡」,老師必須了解大環境,挖掘學生的特色,「幫助他們在多元分工的社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才是學以致用的不二法門。

但點出問題不難,找出解決方法才是要務。這15位面面相覷的家長突然靈機一動,「我們當中,有人在工程、建築,有人在金融保險、科技,甚至還有在補教業的……」他們意識到,最了解產業且擁有教育資源的人,就是自己;既然如此,他們決心,乾脆利用業餘時間,辦一家公益補習班,不教英文、數學,「專門輔導孩子們,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找到自己志向。」

家長下海當輔導老師 啟動扶弱教育

萬丈高樓平地起,四年前,這群家長們先鎖定資源最為匱乏的弱勢農家子弟、單親家庭學童,「其中一個妹妹,家裡狀況就是父親受傷,生計僅靠媽媽一個人扛。」接著,他們便找了一家位於桃園市補習班的空教室,展開輔導計畫。

一個月平均一至兩次的課程,依學生家境收取低廉學費,甚至全額免費,聚焦摸索孩子們的性向。怎麼做?曾惇暉說,「給孩子聽各產業、職業的演講,測測水溫。」講師則由這群家長以及彼此的人脈、友人來擔任,幾年下來「一類到三類的科目,文、法、商到醫科,全都講過了。」

各式各樣的講座,成功讓孩子們在考大學前,對於五花八門的科系以及產業現況有基本認知,「學生得以從中找出自己喜歡,以及不喜歡的。」發揮選填志願的意義。「那位妹妹現在上了高中,未來志願是工程及教育領域了。」曾惇暉笑著說道。

不過,曾惇暉話鋒一轉,「妹妹已經高職畢業的哥哥,輔導上就沒這麼順利。」他不諱言,由於剛開始輔導哥哥時,他正在高職研讀汽車修護,「可惜他對這方面也沒興趣,多問他一些,他只回『想這麼多幹嘛?』」坦言這項計畫,還是比較適合可塑性較佳的國中生。

「這真的很難,但不做不行啊。」十二年國教成功大隊沒有因此灰心,近期正開始籌措資金、接洽可能的合作單位,讓這間另類補習班走向永續經營,並以「拉一個,算一個」的精神,期盼更多弱勢兒童能受惠。

成立社會企業 喚起互助風氣

談到未來的願景,十二年國教大隊想做的事,多如繁星,但核心理念始終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傾聽孩子的心聲,盡力滿足他們的需求。

同時,他們也將號召更多企業,一齊投入培育未來人才的行列,與學生共創雙贏。曾惇暉說,當各界資源注入後,下一步就是建立更健全的輔導管道與機制,甚至帶孩子們離開教室,來一場職人體驗。例如,運用桃園周邊農地,設計「農業探索之旅」,讓孩子們從「做中學」,進一步檢視自己的志向。

值得一提的是,曾惇暉說,當未來有越多弱勢學童輔導成功的案例後,希望曾獲得協助的孩子們,畢業後能回饋自己的學弟妹,「因為同樣是弱勢出身的孩子,能更快理解彼此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喚起台灣人彼此互助的精神,就能發揮大的力量。」15位家長的計畫就這樣悄悄地在學校教室之外,開了一道門。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不只是老師,從企業、家長,到學生之間,都能成為彼此未來的明燈。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