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疫情滑梯社會 老危篇
老危篇╱高齡化效應 近貧族恐淪下流老人
  • 標準
  • sdg
  • sdg

老危篇╱高齡化效應 近貧族恐淪下流老人

2021-07-15 經濟日報/記者江睿智╱專題報導

「阿嬤很省,白天不開燈,只有煮飯、吃飯才會開燈。」弘道基金會社區輔導員莊凱超忍不住叨唸。阿嬤省吃儉用,一個月花不到3,000元。阿嬤有糖尿病史、白內障,今年4月夜裡,「心肝頭抬開痛(台語)」,痛得她無法入眠。之後就醫檢查確定有心臟相關疾病,須定期回診吃藥。

防疫措施 加深孤立

「老了,想(台語,希望)不要破病」,阿嬤說,除了擔憂籌不出醫藥費,不巧今年5月疫情爆發,原已不方便出門的阿桂阿嬤更是拒絕回診。阿嬤不是中低收入戶,聽說政府有紓困補助,她特地出門刷存褶,空空如也。

國內低收及中低收入人數58.3萬人,其中近一成屬65歲以上老人,已納入社會救助網;隨人口高齡化,有更多像阿桂阿嬤這樣貧困或近貧老人,困在社會陰暗角落,無法獲得政府任何救助。

防疫要求保持距離,使弱勢老人更陷孤立。弘道基金會執秘林博樺觀察,獨居或弱勢家庭,家中即便有電視,也沒在開或壞掉,更沒在用智慧型手機,對於防疫規定,有嚴重資訊落差。長輩長時間在家,不能出來聊天運動,機能退化快速,更有孤獨感。

台灣金融研訓院的2020台灣金融生活調查指出,將近二成民眾無法在一周內籌到10萬元;按年齡交叉比對:「60至64歲」占16%,「65至69歲」占18.3%;年齡愈大,籌不出應急錢的比率愈高,70歲以上老人,高達33.4%籌不出10萬元,顯示高齡者是財務脆弱族群中的脆弱者。

儲蓄不足 難防意外

研訓院調查指出,年紀越大的人越覺得自己儲蓄不足,「60至64歲」的人有38.4%覺得自己儲蓄不夠,「65至69歲」升高到40.2%,「70歲以上」更是逾半(55.9%)屬於低儲蓄,反映台灣老人經不起突發事件的衝擊。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9年家庭收支調查,將每戶可支配所得按戶數分為五組,最低20%第一分位組174.7萬戶中,經濟戶長為65歲以上者,高達近57%、99.2萬戶,占全國873.5萬家庭11.4%,換言之,老人貧窮家庭占逾一成。

12701673.jpg.jpg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吳宗昇觀察,老人貧窮最極端的情況是老人扶養身障小孩,小孩也50歲了,兩人同時變老,只能領一分社會福利;其次是雙老現象,兩個人結婚組成家庭,收入不多,若債務沒有在50歲之前處理掉,接下來的生活將沒有保障;第三是孤獨老、孤獨死的困境。

日本曾在2015年提出「下流老人」現象,意指邁入高齡化社會的日本出現大量中下階層生活的老人。對於下流老人的警鐘,台灣社會準備好了嗎?

新北市中和區一處狹小巷弄的老舊二層樓房子,從門口往內望去,堆積如山資源回收物品塞滿客廳,外頭光線照出狹窄的幽暗路徑,走進狹小、雜亂的飯廳,地板和廚房處處可見髒汙,在這個幾乎僅能一人容身空間,住著獨居逾30年、80歲的阿桂阿嬤。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