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51歲的泰雅族江美枝(化名),努力獨自在都市討生活,工作好不容易上軌道;今年5月15日,雙北防疫進入第三級警戒,再度將她打入貧困潦倒深淵。
江美枝原本的家在桃園大溪,雖有三名子女,家人關係不睦,「她(指女兒)趕我出來」,江美枝哀傷地說,一度漂泊不定,現落腳在淡水社宅。
原本是在自助餐廳當廚師助理、洗碗工,月賺萬元,因要搬重物,她身體欠佳漸感不適,經由至善基金會的培訓,今年4月當起家事媽媽,她以為就此生活穩定下來;沒想到5月之後疫情延燒,收入歸零,無情命運又將她推回原點。
江美枝已經申請紓困4.0,至善基金會也立即提供5,000元急難金,仍不足以解決眼前困難。她有些憂鬱症傾向,沒有投保勞健保,多年來已欠下近3萬元健保費,今年初本來要再開刀,但她想先賺點錢還健保費後再來開刀,疫情打亂一切,5月房租未繳,擔心再兩、三個月沒繳要被趕出租屋處,「想到都吃不下」,她說著哭了起來。
原民會調查,去年底15歲以上原住民就業人口26.3萬人,其中有近六成從事服務業。原住民收入不如全體國民,失業率卻高於全體國民。去年原住民有酬就業者,每人每月平均收入為3萬元,較全體民眾平均少了1萬元。更有逾半原住民收入低於3萬元,由此可見,原住民是最容易受到疫情衝擊的一群。
新北市樹林區原住民族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宗伶觀察,很多從事百貨公司櫃姐、旅館房務、餐飲、美容美髮的原住民,因疫情放無薪假、收入減少,有的尚可投靠家人;沒家人可靠的,面臨的就是繳不出房租、卡債。
台灣金融研訓院的2020台灣金融生活調查也顯示,將近二成(19.5%)民眾無法在一周內籌出10萬元,其中高達60.9%是女性。從族群來看,原住民、新住民籌措應急金的能力都明顯比一般住民要差。
原住民當中,無法在一周內籌出10萬元的比率為39.8%;新住民當中,這種狀態的比率為34.9%;兩者都比一般住民的18%要高。
原住民、新住民婦女更是財務弱勢中的弱勢。研訓院調查顯示,婚姻狀態為喪偶、離婚者,籌措應急金的能力,明顯低於已婚、同居與未婚。
介惠基金會執行長施欣錦觀察,原住民婦女與壯年之所以會落入貧窮,主要是工作不穩定,沒有好的收入。而現代商業社會有很多誘惑,以分期付款等話術,讓人以為可以便宜買到東西,同儕間相互比較,原住民小孩會將需求丟給父母,媽媽會心軟,婦女往往是家庭經濟支柱,又要支應子女的需求。
孩子長大了,仍無法有穩定的工作,又回來找媽媽要錢,媽媽老時又陷入貧窮,不斷惡性循環,形成貧窮世襲。
為打破這種惡性循環,施欣錦決心為旗下居服員開辦「幸福財務課程」,教育原住民婦女像是記帳、預算控管、儲蓄、借錢還錢、釐清「必要」與「想要」的花費,並且適度拒絕族人無謂需索等財務管理觀念。儘管初期參加的原住民婦女不多,但觀念改變的路上,總算踏出第一步。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