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人權 小心歧視 族群歧視
外婆橋計畫 邀師同訪媽媽的故鄉
  • 標準
  • sdg

外婆橋計畫 邀師同訪媽媽的故鄉

2018-06-21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記者林新輝、梁玉芳

雖然社會達到「零歧視」,就和「零鐵窗」一樣不可能。但有一群人,早已投身消弭歧視的「寧靜革命」。步伐雖然緩慢,但已經看到隧道盡頭的光。

為新移民、移工創辦的母語報紙「四方報」總編輯張正說,他手上有個「外婆橋」計畫。「外婆」是指新移民之子的母親的家鄉。這個計畫有三個核心人物:外配、外配的小孩及小孩學校的老師或導師。

去年他們挑了一組師生回到孩子的外婆家,越南。在異地發現,平常在學校威嚴、行動力強的老師,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國家,也會流露無助、孤獨的心情。

但越南籍的新移民回到家鄉,整個人鮮活起來,做事果斷、信心滿滿。在小孩眼中,媽媽像台灣學校的老師一樣「神」。

小孩接觸到母語、了解媽媽生長的環境,與鄰居打成一片,對母親的尊敬與外婆家的認同,產生很大的變化。

張正說,計畫的宗旨就是要翻轉老師、學生及媽媽的思維。不僅有助於老師或校方未來編撰「母語教材」內容,也深化老師在教導新移民之子時,融入「同理心」的層次。

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為了讓學生更了解新移民、外籍勞工或者其他弱勢族群,他請不同族群的人到政大當「講師」。這些「講師」沒有文憑,但他們的「實務經驗」無價。透過直接對話,學生對新移民或外籍移工的認知,會很不一樣。

英國華威大學博士、現任職於新加坡的曾柏文說,有熱血的朋友建議台灣仿效法國興建「移民歷史博物館」。法國在二○○七年開設移民史博館,呈現數百萬移民對法國的貢獻。凸顯移民的起源文化,移民形象不應該停留在勞工、難民、尋求政治庇護等人。

曾柏文說,台灣的移民歷史博物館,陳列唐山過台灣的先住民、原住民、撤退來台的外省族群、到包括陸配、外配的新住民、新移民、外籍移工,對族群的凝聚一定會有正向的力量。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