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的陳爺爺是某知名醫院副院長,子女都在國外,陳爺爺退休後就獨自住在安養中心,靠存在A銀行的港幣300萬元定存利息,支應生活開銷。A銀行理專經常去探望陳爺爺,深獲他的信任。有一天,陳爺爺的定存到期了,他想轉存到利息比較高的B銀行,理專卻遊說他轉買「報酬率更高」的香港股票,結果沒想到嚴重虧損,陳爺爺賠了近九成本金。
跟陳爺爺年紀差不多的黃奶奶,因不識字,一輩子都在市場賣菜。鄰居的小孩阿明在保險公司當業務員,在他的介紹下,黃奶奶買了兩張六年期壽險保單,都是一次繳清保費,兩張各100萬元。沒想到,阿明根本沒幫黃奶奶投保,等到保單六年期滿,黃奶奶才發現,200萬元全部被阿明A走了。
陳爺爺與黃奶奶的故事,都是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處理過的真實案例,他們碰到的狀況,稱為「高齡金融剝削」。高齡金融剝削,是指,照顧者或其他具有信賴關係的人,為了自己或他人利益,在非法或未授權的情況下,不當使用或支配高齡者的財產。
去年新冠疫情改變全世界,飛機不飛了,旅平險爭議變多;股市動盪引爆股災,投資人慘賠,這些巨大的變化,讓金融評議中心在去年收到的申訴案,史無前例突破一萬件。其中,有3,119件是當事人與金融機構和解無效後,進入評議的案件。讓人觸目驚心的更是,銀行業有四成的申請人,年齡超過60歲。
事實上,會進入評議中心的案件,只是冰山一角。高齡金融剝削,每天都在台灣各地上演,它是人口老化現象衍生的犯罪問題,尤其正值疫情期間,恐慌、居家防疫,更容易讓有心人士趁虛而入,大家都要當心。
▍延伸閱讀:
高齡者,你被金融剝削了嗎?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