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見到蘇阿嬤,她還是像上回一樣好客,見我們滿頭大汗,急忙招呼我們入門喝她剛冰鎮好的青草茶。阿嬤見我們喝得透心涼,跟著我們一起笑了。
在兩次的訪談中,最常聽到阿嬤說,「我不識字啦,你們少年仔卡知!」殊不知,就是這樣不設防的信任,讓她誤信了保險業務員,短短三年內,她連續買了十張保單,一年保費上百萬。
「我想不透,為什麼一個80幾歲的老人家,會有這麼高的保險需求,有好幾張是月繳三萬多元,這個連我都付不起!」阿嬤的兒子蘇先生拿出一疊厚厚的保險文件,一面痛罵保險公司無良,一面也碎念蘇阿嬤,「別人揪保險,妳就傻傻去,也不先跟我商量。」
一旁的蘇阿嬤小聲咕噥,「伊(指保險員)常來看我,都跟我說,我的保險都有賺錢,怎知道他在騙我?」我們檢視阿嬤的保單,十張有八張是投資型保單,大多是「解舊買新」,起初的兩張,是她解掉一張未滿期的儲蓄險買的;其餘的,則是她不停地把虧損中的投資型保單,轉成新保單。
蘇先生氣憤說,阿嬤曾經拿回兩百多萬元,以為是保單賺錢了,哪裡知道,這根本就是她繳了好幾年的保單解約金,「保險員的話術天花亂墜,老年人哪裡分得清楚!」
危險保費 保戶知道嗎?
一直讓當事人有「賺錢的錯覺」,是保險員讓蘇阿嬤連續上鉤的關鍵;「解舊換新」,不必動用到新的錢,則讓未同居家屬不易察覺異樣。投資型保單本身未必不好,錯就錯這項商品未必適合老人家。
金管會5月起針對25家金融機構啟動銀髮理財專案金檢,稽查重點之一就是,要看金融機構有沒有亂推銷投資型保單。金融評議中心總經理洪令家坦言,這幾年評議中心處理最多的退休族金融商品爭議案,就是投資型保單。
洪令家苦笑,家裡也有長輩在人情壓力下,在300萬定存到期後,被理專說動轉買投資型保單,她好意提醒長輩,「危險保費」很貴耶,沒料到,長輩聽不懂、也不高興的說:「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
不止洪令家,立委曾銘宗在受訪時也透露,前一陣子,他90幾歲的大學老師,師母也80幾歲,身上有些錢,就有理專勸他們買投資型保單。老師專程打電話諮詢他,曾銘宗的第一反應是:老師跟師母年紀都那麼大了,竟然還有理專來遊說,話術又多,實在很糟糕!
保險局官員解釋,投資型人壽有一個特性,就是要扣屬於死亡成本的「危險保費」,年紀愈大會扣愈多,保單的保價金就變少了。如果保價金都扣光了,人還活著時,可能就要補繳保費,否則就得走到停效。
投資細節 銷售員說了?
投資型保單除了危險保費外,其他費用還有保單管理費,以及投資標的的經理費、保管費,及手續費等。如果提前解約,有些一定期間內會收解約費。如果是投資型年金,因有可提供保證最低身故給付,還要收保證費用。
像這些複雜的費用,如果沒講清楚,一旦出現虧損,客訴就跑出來,質疑理專、業務員只講好的、沒講壞的。
錠嵂保險經理黃彥憲說,投資型保單就像一台貨車,保單背後連結的商品,就像是貨車上載的貨品,如果今天車上載的是汽油就很危險。問題不是出在投資型保單本身,而是出在保單背後連結的標的,以及銷售前端如何解釋保單原理給長輩聽。
舉例來說,他曾有客戶在2006年退休,退休金加上勞保一次領完,帳戶多了500萬元現金,理專建議他買投資型保單,設定1,000萬保額。客戶心想,500萬元投入,萬一發生風險,保險公司會理賠1,000萬元 ,感覺還不錯。
結果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500萬元基金帳面只剩下100多萬元,死亡保險還是1,000萬元,隨著年紀增長危險保費高得驚人,到後來帳戶的錢被扣完了,三分之一付給死亡保險費,三分之二是投資虧損,500萬元就這樣沒了。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