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疫情在 2020 年春天席捲全球,截至六月份,全球已有超過 130 個城市封城,並累積超過 700 萬確診案例,也有超過 40 萬人因疫情死亡,全面地影響人們的社會與經濟生活。
從這波疫情之中,也衍生出許多性別議題。本文整理國際組織資料,歸納出因疫情而衍生或加劇的性別不平等現象,包括:家庭暴力與性暴力、女性與照顧責任、防疫物資與女性需求,以及女性受到的經濟波及等問題。
家庭暴力與性暴力
「居家隔離」與「封城」等防疫手段,除了加劇家庭暴力的情形,也讓家暴受害者更難以求援。根據報導,義大利的家暴求助熱線來電數雖然下降,卻收到更多求助的簡訊或電子郵件。這顯示在隔離期間,家暴的受害者行動受到更嚴密的監視,傳統的求助管道(電話、熱線)似已無法發揮完整的效果。
針對家庭暴力與性暴力,多國政府已經採取彌補的手段,例如西班牙與葡萄牙政府將受暴婦女的庇護中心列為「必要服務」,即使在疫情期間也應照常營運;美國紐約州政府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葡萄牙政府也推出簡訊與電子郵件的服務,讓無法使用電話的受害者也能夠通報。
除此之外,在組織方面瑞士聯邦政府的「性別平等辦公室」(le Bureau fédéral de l’égalité entre femmes et hommes)成立任務小組,來試圖解決疫情期間的家庭暴力問題。而印度的北方邦(Uttar Pradesh),則是成立新的熱線服務,並確保每個案件都會經手一名女性承辦人,以提供求助者安全感。
女性與照顧責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女性在全球第一線的照護工作(含:護理師、藥師、社區照顧工作者等等)占了七成以上。當疫情爆發,這些位處第一線的女性也會首當其衝受到影響,包括:感染風險升高、醫療院所的工作量遽增、防疫物資不足和分配不均等問題。
除此之外,封城、門禁等防疫措施也造成女性照顧責任加重之非預期後果。在學校或托育中心關閉的地區,照顧子女的工作不成比例地落在婦女身上。此歧視性的性別常規也回過頭來限制女性參與經濟的可能性。
有些國家已經採取特別措施來因應此狀況。哥斯大黎加政府在關閉學校的同時,仍開放托育中心給弱勢家庭,如單親家長或女性戶長的家庭,以確保這些家庭能夠繼續擁有收入,也確保兒童不會挨餓。
防疫物資與女性需求
過往研究指出,人們在應對災難或緊急狀況時,往往忽略女性與弱勢群體的基本需求,如生理用品及較高的隱私要求。在 COVID-19 疫情之中,女性如何在隔離或商店關閉期間獲得衛生棉、棉條等生理用品便是一個廣受討論的議題。
印度月經健康聯盟(Menstrual Health Alliance India,簡稱MHAI)的下轄團體長期在印度的偏遠及貧窮地區進行生理用品的運送與發放的服務。然而,該團體在4月透過調查發現,有超過八成的服務團體回報取得生理用品的途徑受限,其中約有兩成回報無任何管道取得生理用品。在月經衛生日(Menstrual Hygiene Day,每年的 5 月 28 日),也有報導指出這是肇因於印度政府未將衛生棉等生理用品列入必要的民生物品清單,而導致供應量不足。
除了生理用品難以取得,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個人保護設備(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亦有不足與分配不均的現象,這導致基層醫護人員暴露在更高的染疫風險之中,而基層醫護人員有超過七成是女性。
美國護士聯合會(National Nurses United)在四月至五月針對全國第一線工作者進行了一次大型調查,結果顯示:有 87% 的填答者表示「要重複使用一次性防護用品」,更有 28% 填答者表示與確診案例共用「去除感染源的呼吸面具」(reuse so-called “decontaminated” respirator with confirmed COVID-19 patients),但無法確保去除感染源的過程安全無虞;84% 的填答者回報從接觸確診或疑似感染的病人以來,從未接受過試劑篩檢。
這份調查結果以實際的數據說明了:在女性占第一線護理人員絕大多數的現狀之下,不充足的防護物資將會不成比例地對女性造成不利的後果。
女性受到的經濟波及
從全球來看,女性賺得較少、積蓄較少、工作較不穩定,以及從事非典型勞動的機會較大。除了前一節提到女性在第一線醫護工作的壓倒性多數,防疫物資不足與分配不均造成影響女性之外,在某些地區,女性勞動力顯著集中在「非正式經濟」,也就是保障較低、福利較少、較難以取得社會保護的工作。從事此類型工作的女性一旦染疫,便可能陷入無法負擔醫療費用與遭到解雇的雙重困局。
從美國勞動部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到,美國三月份共有約七十萬人失業,其中約有六成的失業者為女性。旅遊、接待、餐飲等無法遠距作業的接待服務產業以及被迫關閉的零售業等,在封鎖國境與居家隔離等防疫手段之下成為最大的受害者,而這些行業的從業人員多以女性為主。
聯合國推估疫情將對女性的經濟生活與勞動參與造成深遠的影響,對已經身處貧窮狀態的女性而言,此波衝擊更是劇烈且複雜。因此,當政府在規劃經濟復甦方案時,也應該考量到性別與其他弱勢身分交織的面向。
美國夏威夷州政府婦女地位委員會(Hawai‘i State Commission on the Status of Women)在四月出版了一份「融入性別觀點的經濟復甦指南」,文件點出,現行的經濟復甦方案僅考量如何最大程度協助產業復甦,而極少考量到兒童、婦女、原住民族等群體之利益,遑論當上述邊緣群體身分重疊交織時,更影響他們獲得社會救助的可能性。
對此聯合國也提醒道,疫情後的復甦方案必須採用具有性別敏感度的數據、 融入性別觀點,以及先了解女性的群體處境再做出決策。舉例來說,若未看見女性的無償家務勞動與照顧責任所帶來的桎梏,則無法有效地將復甦方案所帶來的益處傳遞到女性手中。
重建決策應納入女性參與
我們在COVID-19疫情期間看見了許多性別議題,但這些議題其實並非憑空出現,而是既存於社會中各種不平等的性別體制透過疫情被凸顯出來。我們當把危機化作轉機,如同夏威夷州政府婦女地位委員會在報告裡不斷提到的,疫情擾亂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才有機會仔細檢視各個社會中的性別議題,不論是家庭暴力與性暴力、女性與照顧工作,或是經濟脆弱的女性。
「災後重建」雖然耗費資源,但也是可以更基進地構建理想社會的良機,透過國際組織、各國的性別團體在疫情期間不斷發聲,期望能夠提升性別意識,看見婦女與女孩的真實處境,在復甦重建的決策圈納入女性(以及其他多元身分團體)的實質參與,才是理想且包容的復甦之路。
聯合國婦女署:COVID-19 不只是健康議題
作為聯合國體系中主責性別主流化的單位,聯合國婦女署在疫情爆發後,可謂傾全力呼籲各方,在對抗疫情的相關作為上務必納入性別觀點,以確保推動性別平等不因防疫而犧牲。今年四月全球疫情最高峰的時刻,聯合國婦女署彙整了一份有關《COVID-19 對婦女的影響》政策簡報,且大張旗鼓地由聯合國祕書長安東尼歐‧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以公開演說的方式發表,簡報中先是清楚地描繪了疫情之下的女性處境,再進一步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
之後,聯合國婦女署亦隨著每日疫情的發展,即時發表相對應的性別觀點報導與報告。綜觀其官網上的相關資訊,倡議主軸大致可歸類為:疫情下的性別暴力問題、照護經濟中的性別不平等以及婦女平等參與政策規劃與決策等三大優先議題,並透過不同的倡議路徑來觸及相關利害關係者。
在倡議主軸議題方面,前述聯合國祕書長在四月為政策簡報發表的公開演講中指出:「COVID-19 不分國界影響著每個人,然而受衝擊的程度則因人而異,且加速惡化原本就存在的不平等。資料顯示,COVID-19 病毒的致死率男高於女,但疫情對社會與經濟的重擊,卻大多由女性承擔災難性的後果。」
在婦女的經濟處境方面,全球有六成女性從事非正式經濟活動,當疫情來襲,大部分的經濟活動被迫暫停,她們首當其衝,因為被排除在社會安全網之外,更容易掉入貧窮的困境。更糟糕的是,疫情帶來了更多的無酬家庭照護工作,且不難想像這些重擔大多由家中的女性成員承擔。無論是非正式勞動或照護工作的女性化(feminized),在在突顯了婦女經濟賦權之所以進展緩慢的結構性問題。
聯合國祕書長亦在演說中呼籲:「COVID-19 疫情能輕易地逆轉我們目前推動性別平等工作的有限成就,因此婦女的領導力與貢獻,必須是未來防疫與復原的工作的核心」。聯合國婦女署的政策簡報亦提出,在所有因應疫情的政策規畫討論中,確保婦女平等參與決策的機會,以使相關計畫或政策能將不同族群的不同需求納入考量。
在倡議路徑方面,為了能讓上述主力倡議能觸及更多利害關係者,聯合國婦女署可說是卯足全力,維持各方在防疫與性別議題上的討論熱度。為了極大化其研究與報導成果能觸及的對象,他們路徑包含了:
・製作「疫情下的女性處境」懶人包,提升全球民眾的性別平等意識
・出版政策建議,呼籲各國政府採取具性別觀點的防疫政策
・推出援助計畫,針對有需求的會員國或非政府組織提供直接服務
綜觀聯合國婦女署在這波疫情下的倡議重點,無論是提升婦女決策參與、解決照護工作的女性化,還是消除性別暴力等,其實都是疫情前就迫切需要處理的議題,只是在疫情的肆虐下,這些議題終於被放大與正視。這場疫情危機,迫使各國政府不得不停下腳步,重新檢視並修補其公共政策與建設的缺口,而如何趁勢讓更多人了解並重視「性別不平等將導致國家發展的窒礙難行」,對致力推動性別平等的夥伴來說,或許是個轉機與契機。
(本文轉載自《國際性別通訊》,此刊物為行政院性平處委託婦權基金會編製)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