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觀點 觀點新世代 動物權利
今天,我們來動物園看「人」
  • 標準

今天,我們來動物園看「人」

2021-01-05 記者/郭琇真

到動物園看動物,很當然;若是到動物園看人,會發現什麼呢?上個月底我們發起了一場「社會實驗」,邀請20位願景會員, 到台北市立動物園進行動物福利評鑑,其中一項就是「看人」:人類都在欄舍前做什麼?說什麼?

‧ 比可愛

「黑熊好可愛!」小孩在台灣黑熊欄舍前驚呼。

「那黑熊可愛,還是把拔可愛?」「把拔!」

媽媽也參戰:「把拔可愛,還是馬麻可愛?」

這是學員在台灣黑熊欄舍前觀察遊客對話的記錄片段。親子比完可愛度,結束,轉往下一個。這是典型的親子遊歷程。

‧ 學獸叫

驚呼「好可愛」、拿起手機拍照是動物園裡的人類行為常態。頑皮些的青少年,在禁錮的灰狼前,學起「嗷嗚!嗷嗚!」試圖吸引灰狼的注目。

‧ 找找看,牠在哪裡?

「動物在哪裡?」的對話,也常在動物園出現。雲豹的籠舍綠意盎然,非常近似野外,也有小閣樓讓牠可依天性爬高高。人類站在籠外,幾乎狐疑這是空籠吧。每周都來動物園的女孩指點大家:就在綠葉掩映的高處,微動的黑影是雲豹的尾巴。「牠是夜行動物,大概傍晚五點才會下來活動,下次你們晚點來,才看得到。」果然是內行人。

雲豹的鄰居是台灣石虎。在綠葉深處,母石虎在小峭壁打盹,「在那裡!在那裡!」的興奮喊聲,被吵醒的石虎抬眼看了看,不理會。小男孩對爸爸說:「石虎在苗栗會被車子撞死!」

‧ 動物是食物?

在孟加拉虎欄舍前,有對父子小聲討論:「如果老虎吃我們的肉會怎樣?」也有爸爸在熊舍前,教小孩:「熊的腳是拿來燉熊掌的。」還有人說:「想看老虎和花豹打架!」

‧ 吃好睡好,好好命?

還有人看到兩隻母黑熊睡覺,評論:「過真爽,吃飽睡好。」隔壁的公熊一直在內舍門口前徘徊,不得其門而入,因為牠在外展示的「上班」時間還沒結束,只能在展示場中來回踱步。

9191398.jpg.jpg

有學員在參加活動之前,事先上網蒐集動物習性等資料,像灰狼屬於夜行性、喜好群居;公無尾熊不能住在一起,因為會打架等。有了基本知識,才能理解眼前動物的真實處境。

有學員表示,多數親子會選擇帶孩子到動物園認識動物,但若沒有思考如何正確認識動物,只是匆匆一瞥,很難真的學到什麼。

學員的紀錄揭露了動物園宣稱的教育功能微乎其微。負責傳遞知識的解說牌太過簡略,雖有基礎的俗名、棲息環境、生活型態等介紹,卻缺乏野外棲地現況等進一步的保育資訊。

有學員在灰狼區發現,解說牌花了篇幅解釋「何謂小狼狗?」大自然中狼與狗交配的自然現象,在人類社會中被沿用成貶抑、罵人的詞彙,很有趣。也顯現解說牌的設計多從人類視角出發,解釋小狼狗是一例,也有解說人類如何馴化動物,較少著墨動物本身的存亡。

活動當天,有組學員觀察花豹時發現有來回踱步的刻板行為,頻率大約是每半小時起身來回走,休息半小時,再繼續來回走。現場有眼尖的遊客詢問:「為何牠會走來走去、搖搖晃晃?」但解說牌找不到答案。

長年台北市立動物園從事研究工作的彭仁隆曾撰文提到,數十年來動物園在管理技術、動物營養、醫療應用上雖有長足進步,卻諷刺地連園內動物基本的心理健康都照顧不好,以至於自殘、重複嘔吐再進食、食糞、異常舔咬、過度理毛、搖擺、踱步、繞圈等刻板行為叢生。他說,動物園應深自檢討,承認自己就是娛樂機構,回歸本質照顧好圈養的動物,而非不斷用保育成果來掩飾問題。

倘若動物園的本質是娛樂機構。那麼在這框架下,大眾能做的是什麼?我們到動物園除了看動物療癒自我,促進與同行家人、朋友間的親密關係,能不能試著多放一些心力,認識眼前的動物、關懷動物,實踐教育的目的。

9191399.jpg.jpg

願景工程舉辦這場公民參與動物園評鑑活動,並非要討論動物園的存廢,最大目的是為了推廣「公民科學教育」,翻轉人們觀看動物的方式。

人們到動物園,有沒有可能仿照動物評鑑的模式,只挑選兩三種動物,好好待在欄舍前,觀察一至兩個小時。過程中,你可能會覺得百無聊賴,沒關係,這很正常,因為在你眼前的動物,很可能也是這樣想。當人們的視角因為時間的累積,長出更多同理心,我們期盼,動物園將有機會獲得更多監督,連帶改善圈養動物的處境。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