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我在一家醫學中心生老大。回到病房一覺醒來,眼睛張開,眼前不是醫護人員,也不是家人!一位美麗溫柔的嬰兒奶粉業代,跟我問候了以後,開始介紹她們家的產品,並承諾如果我同意,她就會請嬰兒房為我的孩子免費沖泡她們家的產品。然後,在病房中就有許多訊息提醒要趕快用「麥芽」煮水喝,將奶水退掉,避免脹奶不適…。所有這些記憶,回想起來,以我現在的經歷與認知,真是不堪回首,尤其是當孩子隨季節出現過敏問題時!
四十年間,國際上的覺醒也帶動了台灣哺餵母乳大環境的翻轉,北市聯醫成立了亞洲最具規模的「母乳庫」,願意親自餵母乳的人口增加,嬰兒奶粉銷售業績明顯下滑,醫院中業代的穿梭身影銷聲匿跡,或至少化明為暗,不能明目張膽的行銷。
但,曾幾何時,廠商推出了我們那個年代完全沒有的「成長奶粉」,有一點商業思維的人大概已經猜到這背後的邏輯了。嬰兒奶粉不能廣告,但成長奶粉並無法管,藉由成長奶粉所謂階段式的區隔使用,同步行銷品牌,嬰兒奶粉也就一併見光了。
廠商的行銷對象從醫療人員直接轉向消費大眾,首先用詞用語充滿了「陷阱」,先表明是為幼兒設計的「奶粉」(事實上含乳量卻非常低),再強調可以幫助「成長」(其實食物都可以幫助幼兒成長),這種創新用語食藥署不用管理嗎?它的成分以增加「甜味」及「人工香料」來引誘幼兒上癮,造成日後台灣肥胖兒在亞洲排名數一數二,國健署可以不聞不問嗎?國際上強調二歲以前的幼兒飲食中「添加糖」是○%,台灣醫界、學界及食品界都在裝聾作啞嗎?業者利用高檔玩具在各地藥局展示,吸引媽媽購買成長奶粉換取玩具,這種手法沒有人看穿,也無法可管嗎?
小兒科醫師坦承,診間十個幼兒有九個都在吃!它在我們未來主人翁的稀少寶貝身上使用有多普遍,我們能想像嗎?對常規使用者未來的健康發展有什麼影響,需要了解並預防嗎?台灣醫療水準世界頂尖,但卻在生病前的預防作為與資源分配,遠不及我們周遭的國家日本及韓國,還默許國際營養品大廠在台灣橫行無阻!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