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世代 囚居晚年 老後理想宅
影/40歲就部署終身宅…裝修要想「住到最後那日」 輔具三神器不能少
  • 標準
  • sdg
  • sdg
  • sdg

影/40歲就部署終身宅…裝修要想「住到最後那日」 輔具三神器不能少

2021-04-01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邱宜君、許詩愷/專題報導

即使現在離法定高齡六十五歲還很遠,建築師林嘉慧說,每次扛貓砂要爬上老公寓的三樓自宅,就累得想趕快搬到有電梯的新大樓。

人體比水泥空間老得快,不想被不適合老年人的建築困住,何時要開始為宜居的老後居所打算呢?

在台灣出版第一本老後住宅書籍的建築師林玉子,在廿年前就指出:「在四十歲就要開始,最遲五十五歲,應該開始思考如何打造自己終身長住的『長壽人生住宅』。」五十多歲就和手足在宜蘭打造老後理想宅的王宜杲說,林玉子的書是當年唯一可以找到的設計聖經;如今兄妹邁入七旬,提前部署果然省了大改造的麻煩。

●考慮走道寬度、浴室大小

「為了晚年考慮,四十歲就換屋或等到六十歲再換?當然早點換,早點用到好設施,生活品質會差很多。」林嘉慧說,前提是「有能力的話」。

打造許多日照中心的建築師林嘉慧住的是四十八年屋齡的房子,裝修之初就想到「住到最後那日」的可能性,注意室內的門檻高低差、走道寬度可容得下輪椅、廚房設施的可及性、洗手檯;浴室和洗衣間結合,有暖風機,可以洗衣、曬衣。

此外,淋浴間可以容得下兩個人,「不是為了情趣,是照護者可以進得來」;臥室的視線可以看得到浴室,以防意外可迅速馳援。

作家林黛羚著書力推:「不要等老了再說,四十到六十歲是住的關鍵準備期。」「熟年住得好,中年就得開始起跑。」她主張,第一步思考:住哪?跟誰住?其次住到老的房子還要能激發生活熱情。

●必備輪椅、免治馬桶、移位機

已謝世的林玉子主張,優質的住宅是協助晚年獨立生活的「道具」,好的住宅可彌補身心機能衰退的缺陷;但必須是依照自己想要的的生活方式來設計,畢竟自己的家應該是個「找回自我的房間」。

在書中,林玉子認為,四十歲是人生的轉捩點,開始打造終身長住的住宅,是「百歲人生」時代重要的生涯規畫。林玉子建議,老後住宅應備考量三種「神器」:輪椅、免治馬桶及移位機。當高齡失能時,有沒有準備三神器,生活品質將有如天堂與地獄之別。晚年住宅對照護者是否方便使用,也要納入考量。

●及早汰舊換屋、整修無障礙

台大社工系教授楊培珊說,人老了,得考慮汰舊換屋、整修為無障礙通用設計或換為較小坪數,要能「融入老後生活需要」。

「不要太老才離開不適合的房子。」林嘉慧說,爸媽原本住在板橋的步登公寓(無電梯公寓),屋齡近五十年,六十多歲爸媽住進淡水的電梯大樓四個月了,媽媽告訴她「生活品質真的好很多」,還有移動能力,可以搭捷運到老家附近市場做生意,也在新家建立第二生活圈,提早適應。

11936368.jpg.jpg
▌數位專題: ‧老宅困老人 台灣難解的雙老難題 ‧居家醫療 拯救被老屋困住的長者 ‧四代同堂、家中有家 打造理想老後居所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個獨立、非營利的新聞倡議組織,我們相信,好的報導與行動需要時間與資源維持活力運作。歡迎您透過捐款支持我們,不論多寡,都是推動台灣向前邁進的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