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世代 囚居晚年 老宅不修處處險
影/搬進危屋 終等到護老大軍
  • 標準
  • sdg
  • sdg
  • sdg

影/搬進危屋 終等到護老大軍

2021-04-01 聯合報/記者許詩愷/專題報導

九十一歲了,何鑫卻差點流落街頭。多年來攢的錢買不起房,壯年時租屋沒問題,現在垂垂老矣,沒房東敢租。何鑫最後由友人輾轉介紹,租了間老屋。他住進去才發現,這棟老屋比他更老朽:下雨必漏水、四處電線裸露,危機四伏;何鑫和妻子也只能硬著頭皮過日子。

走進房裡抬頭一看,客廳頭頂掛著兩塊白色大布條,原來那是何太太自力救濟,掛來擋住蛀蟲從天花板掉下餐桌的防護網。屋裡每個轉角都能發現壁洞,老舊燈具只靠著鐵絲「掛」在梁上,隨牆縫吹進的風搖動。何太太當過工地藍領,懂得收拾殘磚破瓦,她補起牆壁漏洞、從回收場搬來二手家具,夫妻倆才克難安頓。

但她再能幹,仍有克服不了的難題,比如:漏水、電工。何太太說:「我一邊煮飯,一邊怕電線起火!」她說著說著聲調也高了。她還去申請國宅,但運氣不好沒中籤。何爺爺老弱,就靠她連結外部資源,連跑了台北市都市發展局、社會局等好多次,終於等到伊甸基金會可以幫忙弱勢長者修繕房屋。

伊甸基金會是北市府「臺北扶老,軟硬兼施」方案委託團隊,多次上門拜訪,花了半年時間觀察老人家情況、也納入照護者的意見,在這過程中,也讓他們感受到「被陪伴」的溫暖。

11926082.jpg.jpg

採訪當天,伊甸基金會的修繕計畫正好走到最後一哩路,待屋內完成修繕,下次便是重頭戲「重鋪天花板防水」。伊甸修繕團團長沈秉諭說,施工需配合長者作息,因此工期會評估急迫性、難度,先從日常生活需要的插座、燈泡與排水管等細節做起。

沈秉諭指出,金錢不是長者修房子時的唯一阻礙,最常見情況是「他們不知道該去哪裡找工人?」或者規模太小,單純換幾個燈泡或裝扶手,「案子太小,沒有工人想做。」

若是自己找包商,長者常會高估自己的身體健康、低估房屋損毀程度;但「工人通常做完就走了」,缺乏專業評估。沈秉諭說,修房子急不得,幫何爺爺花了半年規劃,確認裝修處符合需求,才開始動工。

修繕團看得極細,例如廚房插頭過少,串接延長線十分危險,於是幫何太太加裝插座。團隊中的職能治療師沈芳瑢在評估扶手、洗澡椅等輔具前,也會先測量長者的手腳長度、握力,接著請對方坐下,觀察姿勢與髖關節平衡,最後依此畫出空間規畫圖;如果有些角落無法加裝防跌輔具,就擺上矮桌或櫃子作替代。

「租屋租不到、房子難修、社宅又無法自己裝潢,老人家怎麼過日子?」伊甸住宅服務發展處督導曾華昶強調,修繕只是使長者好好生活的第一步。讓長者安居,政府該做的事還很多。

11930740.jpg.jpg
11926163.jpg.jpg
▌數位專題: ‧老宅困老人 台灣難解的雙老難題 ‧居家醫療 拯救被老屋困住的長者 ‧四代同堂、家中有家 打造理想老後居所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個獨立、非營利的新聞倡議組織,我們相信,好的報導與行動需要時間與資源維持活力運作。歡迎您透過捐款支持我們,不論多寡,都是推動台灣向前邁進的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