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四十三萬名長者住在沒電梯的公寓裡,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今年三月報導「囚居晚年」現象,引發政策改變,但憂喜參半。內政部再鬆綁法規,排除老公寓加裝電梯的障礙,且加碼補助一百萬元,但營建物價飛漲,住戶透過一條龍服務的業者低價承接,專家擔心埋下安全隱憂。
內政部營建署修訂「建築技術規則」,既有建築物增設的電梯,放寬可免計建蔽率、容積率,在不影響人員避難前提下,也放寬一樓出入口的寬度,從目前一百廿公分縮減為七十五公分,提高增設電梯的可行性。
營建署建管組長高文婷說,老屋增建的電梯,營建署補助比率是每件總經費四成五,最高從一一六萬元加碼至二一六萬元。北市更新處主秘謝明同說,北市補助上限是一半,平均每件約二二○萬元,但中央、地方補助須擇一。
不過建築師陳肇勳以北市為例,每件補助一半,但有約二二○萬元上限,住戶會誤以為一部電梯只要四百多萬元,實際上一部品牌電梯約六、七百萬元,結果一聽報價就打退堂鼓或更換廠商,包商派工也常有拖延情況。
不具名建築師說,營造業者認為增設電梯工程無利可圖,造成住戶發包困難,市場因而出現一條龍式的業者向營造廠借牌,把工程總價降下來,但一來電梯廠牌有別,二來像電梯框架的鋼骨變細,一般很難察覺,台灣地震頻傳,這是住戶會忽略的潛在風險。這類工程很少會派監工在現場,且由全體住戶掛名當起造人,若造成日後公安事故,責任將由住戶自負。
▌延伸推薦:
囚居晚年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