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觀點 採訪線外 採訪線外
殘酷的囚居晚年 政府高齡化喊20年沒解方
  • 標準

殘酷的囚居晚年 政府高齡化喊20年沒解方

2021-04-06 願景工作室/總監梁玉芳
11918268.jpeg.jpg

有許多事,嗯,是說來有點殘酷的事,每天都在發生,我們卻渾然不見。比如,「老宅困老人」這件事。

就在「囚居晚年」專題收尾之際,上周一則極小的社會新聞揪住我—它大概是我在沉浸這專題之前,完全不會入眼的:一對「老顧老」的高齡母女,九十與七十,住在無電梯公寓的二樓,平日就靠鄰居幫忙採買,極少下樓。困居斗室,嗜好就是抽菸解悶。

僅僅一層樓 竟斷了老母女生路

上了新聞是因為失火。老母女就在二樓,就那麼一層,但她們下不來,生死之際,連「逃生」都無法自主,雙亡。鄰居感嘆:「早就要她們戒菸了。」

但是,該怪的是抽菸這事嗎?不是的。是為何一層樓梯就讓她們行不得也?無法可想嗎?為何人老了,就得困居斗室,直到大去之日,才得以離開?

更早之前,和同事還在埋頭修稿時,另一則網友爆料的「獵奇新聞」,說台北街頭「驚見超神祕『升降梯』,網友PO影片驚呼這是『異世界的入口』」。

原來是在某騎樓看到有人站上陽春升降梯,只用鐵條圍起來,底座是木箱製成,「影片中兩位女子站在升降梯中慢慢上升,進去一個看起來有點突兀的隧道裡,最後消失」。

年輕網友看來,只覺得很魔幻,寫成一個哈利波特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的街頭傳奇、或是英國魔法部的街頭電話亭人口。接著的發展是:媒體轉載、點閱飛飆、官府關切、立馬開罰喊拆。

超神祕升降梯 囚居老人的悲哀

屋主是七十三歲的陳太太。她因此首度見識到網路的破壞力。她說,電梯本來是在屋內,是因政府徵收人行道及騎樓土地後,才變成在騎樓。「已經48年了,是要罰我什麼?」,她很無助:「要是真的拆掉之後,我跟我先生都一把年紀了要怎麼上樓?」(其實,就算在屋內,也是違法)。

原本拍照po網的路人後悔他原本只是「奇觀共享」,卻造成老人家的災難,無法收拾、不可挽回。

人老了,房子也老了,它可能無法伴著衰老的人一起老去,因為無法彌補老邁人體機能的建築物,就可能是生活的障礙。

當年客廳即工廠 老來「客廳即臥室」

都會區的無電梯老公寓,是一種障礙;鄉鎮的透天厝,是另一種,爬不完的樓梯,只差是在屋內或屋外。此外,屋子大,囤積多,已無體力整理,將就著過,是障礙加危險。

人老了,上不了樓,當年走過「客廳即工廠」拚經濟年代的長輩,老來落得「客廳即臥室」。有辦法隔間的,就稱是「孝親房」,成為建商新賣點。沒辦法隔間的,也就這麼敞著過日子,以病容見客。長輩的隱私及尊嚴,就成了奢侈的事。

聯合國喊出的「在地安老(aging in place)」,必須有新的詮釋,學者王增勇告訴我,當space對人有了關係的連結,那就是place—也就是,這並不拘泥於你住了一輩子的地方。

困老的解方 為何都窒礙難行?

不論如何,當老房成為「困老」之地,政府部門及資本市場,可有新的想像及對策?已有的政策,比如電梯增建補助、比如社會住宅、比如危老、都更,為何都窒礙難行?這些就是「囚居晚年」的初衷。

人性,是令人驚奇的東西。人性並不本善。台灣最美的風景,第一絕對不是人。這些是採訪過程,談到如何解救「囚居」老人時,最大的感慨。

朋友「胖哥」不巧趕上台灣當年小兒麻痺大流行,此生鐵鞋加雙拐,如今年過半百,醫師建議「該坐輪椅了」。他住電梯大樓,難題是電梯前就有那麼三個階梯。那可以改成斜坡道嗎?但一樓住戶不同意。

我當時不明白:這既利人又不損己,為何不同意呢?

退休部長老公寓 也裝不成電梯

採訪過程得知,一位退休的部長級人物,想自費為自家老公寓加裝電梯,不用芳鄰出半毛錢,但法令需要所有住戶同意,一樓就是不同意。

前部長婉拒受訪,因為他還在住原社區,不想壞了關係。他不是罕見的個案,即使他有資源、有影響力,尚且無計可施,一般人呢?地方同仁統計六都的老公寓電梯增建補助案,成績超極差。

一樓住戶不需要電梯,在早年一樓常占用了公共空間,現在要加裝電梯,就勢必拆了他打出去的客廳、增建的倉庫或花園,損己利人的事,自然是沒人要做。

拒訪、想不出解方,並不是這個專題的最大考驗;而是新冠肺炎。在此要對參與這專題的所有同事,說聲對不起,歷時一年多,「囚居晚年」終於千呼萬喚,重新問世。

我們早在2019年就開始籌畫,醫藥組自是主力,加上地方同仁的大力協助,一起完成願景工程提出的構想。但疫情來了,主力同事投入疫情採訪,接著2020的百年大計「退休力大調查」(歡迎讀者捧場,測測自己的退休準備達標嗎?)。以下省略諸多理(藉)由(口),總之,此題暫時擱置,直到現在,出土。

其實,一個作品—不論過程多麼曲折,走了又停、停了再走,最終如果能讓受苦者的現況,得到那麼一丁點改善,也就值得了。

我們當然不會天真地寄望於有權力者的「佛心」或「作功德」—這些問題的發生,不就是政府的失職、應作為而不作為嗎?

政府不作為 建商只追求坪效

高齡化喊了廿年,只會用統計數字嚇唬人民,未來一個人要養多少老人,但政府的對策呢?

想像台灣未來會是一個老人為眾的社會,所有的政策想像,到商業市場產品設計,不都該是以友善高齡為主來思考嗎?

拿產品來說吧。爐具上的旋鈕,可以改成觸碰式的感應裝置嗎?好讓腕力不足、中風後的病人都可以自立使用。

房子更是生活品質之所繫。但建商蓋出來的房子都是給健康壯年者住的。高貴的房價當然讓坪效得錙銖必較,所以可供輪椅迴旋的臥室、走廊、浴室都得大上那麼一點,至少一戶得多個兩三坪,建商要有競爭力,當然不會管到這個真理:「人人都會老」。你老了,你得自己想辦法—改建,搬家、住到老人院。前提是:你得夠有錢。

報導完成 我們的任務未終止

當報導完成,我們的任務並未終止。我們列出修法的方向(請見下圖),會咬住不放,直到有結果為止。

11936368.jpg.jpg

要感謝的優秀同事,實在太多,記者、編輯、美編、新媒體、新聞網,那只好學陳之藩——就謝天吧。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