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動物權利 拍鳥誘誘班
觀點/野外餵鳥OK嗎?看日本復育丹頂鶴餵與不餵的拿捏
  • 標準
  • sdg

觀點/野外餵鳥OK嗎?看日本復育丹頂鶴餵與不餵的拿捏

2021-05-21 山林藪記/蔡育倫

可能很多朋友看到標題,會以為又是什麼勵志文章,不過我這邊要談的,是北海道丹頂鶴餵食場與臺灣大雪山養雞場的不同。

一直以來,在討論鳥類餵食誘拍的時候,北海道的丹頂鶴餵食場時常被拿來當支持誘拍的案例,然而,北海道丹頂鶴餵食場與大雪山養雞場到底有什麼不同,卻是鮮少被討論到的。

(註:部分攝影師會在林道或私人土地上長期餵養野鳥,甚至捕捉,以利拍照。文中「養雞場」一詞即是保育人士對這項行為的暱稱。)

2011年3月,與幾位親友一起到北海道自助旅行,走訪道東的行程安排了3個重點:毛腿魚鴞、海鵰以及丹頂鶴。這4種大鳥(海鵰包括虎頭海鵰與白尾海鵰2種)是冬季到北海道道東賞鳥的必訪行程,其中,丹頂鶴則是較為一般大眾所熟悉的。

道東的釧路濕原,是丹頂鶴、白尾海鵰、蝦夷鹿等北海道原生野生動物重要的棲息環境。而座落於濕原西北邊的鶴居村,則是冬季遊客們最常造訪丹頂鶴的地方。

9433825.jpg.jpg
9433822.jpg.jpg

丹頂鶴,在1935年時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然而當時卻因為北海道大面積原始棲地被開墾成農田,加上人為獵捕的壓力,在1952年的計算,當時整個北海道的丹頂鶴族群估計剩下下不到50隻。

當時,美國的生態保育觀念才在啟蒙時期,而日本人開始驚覺,再不想辦法保護丹頂鶴,可能就要絕種啦!

那,又該怎麼保護他們呢?除了禁獵以外,他們開始在缺乏食物的冬季,提供丹頂鶴食物,這就是北海道丹頂鶴餵食的由來。

雖然當時缺乏相關的鳥類生態知識,但這樣在冬季提供丹頂鶴食物的策略,卻意外的成功。根據2015年的統計估計,目前道東地區約有1300隻左右的丹頂鶴族群。

丹頂鶴保育策略的成功,除了積極禁獵、棲地保存(釧路濕原)外,冬季餵食場的確發揮了效果。主要是因為冬季北海道大地為冰雪覆蓋,低溫加上尋找食物的不易,野生動物的生存壓力極大,淘汰死亡的個體也不在少數。

冬季餵食場的設置,正好解決了丹頂鶴在冬季覓食困難的問題,食物的不虞匱乏提高了丹頂鶴冬季存活率,從此蔚為佳話。而鄰近釧路濕原的鶴居村,更是因丹頂鶴聚集而成為新的地名,從此也成為冬季道東觀光的景點。

9434397.jpg.jpg

目前遊客常造訪的餵食場有「鶴見台」、「鶴居伊藤」等較為著名。這些餵食場在冬季11月至隔年的初春3月進行餵食,每日固定的時間由專人進場餵食,餵食的材料以當地種植的玉米等穀物為主,部分規模較小的餵食場偶而也有餵食魚類。

聚集於餵食場的丹頂鶴數量可多達200隻,成雙成對地跳起求偶舞來是美麗而壯觀的畫面,更是許多遊客爭相拍照的重點。到餵食場拍照不會收取費用,但是參觀、拍照時則有專人維護相關秩序。例如遊客活動區域的限定等。

鶴居村的餵食場,為當地帶來了旅遊人潮,加上在地細心經營的farm stay、long stay,深入、慢遊的旅行模式,讓因為丹頂鶴慕名而來的人潮與經濟收益,實實在在地回饋到在地居民的身上。

而關於丹頂鶴的保育故事,可不是就這樣結束了,相關的保育研究單位,如:阿寒國際鶴中心,更致力於丹頂鶴相關的保育、研究以及生態教育等工作。有了這些才能真正確保丹頂鶴族群的存續。
9433824.jpg.jpg
9434116.jpg.jpg

做完這一長串的介紹,回到餵食的議題本身:北海道丹頂鶴的餵食,與大雪山林道上誘拍者的餵食有何不同?相信大家應該都有一點概念了。

希望,以後可以不要再聽到「為什麼北海道能餵鳥,我們不能?」這樣的質問,取而代之的是「為什麼北海道能為丹頂鶴的保育做這麼多,而我們不能?」

編按:本文完成於2015年,原作者於近日再度新增以下幾點觀察

一、國外有許多案例與餵食野生動物有關,案例有好有壞。好的案例確實可以拿來做為國內如果要經營效法的參考。

二、以臺灣氣候而言,自然界並不缺乏野鳥的食物資源,因此沒有如丹頂鶴案例中,冬季餵食以降低死亡率的需求。或是其他需要以人為提供食物來協助族群復育的狀況。

三、餵食吸引野生動物後供遊客觀賞、拍照,並非不能操作,雖然有些對「自然生態」非常堅持者認為這也不應該。但也因如此,操作應該更為謹慎。

四、不論是保育餵食、生態觀光餵食...都與現在臺灣個人恣意隨處餵食誘拍的現況有非常大的差距。雖然成功人為復育丹頂鶴後,當地觀光熱度因此提升,也對學術有所貢獻;但農田遭受鳥害、禽流感流行等問題同樣隨之產生。

五、若要經營觀光餵食(上面已經提過,臺灣目前沒有保育餵食的需要),那應該要有下面幾個要件:

1.專人執行:由主管機關執行或由主管機關委託專責單位執行餵食工作。餵食的餌料、頻率、份量,需由專業人員進行規劃,

2.科學監測與教育:針對餵食的地區、對象進行個體、族群的科學監測,以回饋到上述的餵食餌料、頻率、份量等的檢討調整,來確保野生動物的健康。同時,科學監測、研究的結果,要能在餵食觀光中提供正確的生態、保育知識給遊客,以推廣野生動物的保育觀念。

3.回饋機制:觀光餵食要能帶來實質收益,且收益的一定比例必須要能回饋到在地居民以及野生動物的保育。一方面讓在地居民認可保育生態能為地方帶來收益,進而願意參與、支持生態保育工作,另一方面,也讓這些野生動物的「犧牲」,能換來更多生態保育的資源。

9433823.jpg.jpg
《拍鳥誘誘班》數位專題報導 《拍鳥誘誘班》文字專題報導 一、拍鳥誘誘班 解開保育和攝影之間剪不斷的結 二、放下攝影執念 他從自然中得到更多 三、生態攝影這回事 總伴隨等待與失望 四、只要有心 攝影師也能成為生態尖兵(本文)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