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動物權利 回響與追蹤報導
回響/逛動物園只花10秒? 動物評鑑翻轉打卡式參觀
  • 標準
  • sdg

回響/逛動物園只花10秒? 動物評鑑翻轉打卡式參觀

2021-05-21 記者/郭琇真

參觀動物園,你通常花多少時間看一種動物?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及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1日帶著20位學員前進台北市立動物園實測發現,最短三到十秒,長則三、五分鐘。評鑑發現,到此一遊的「拍照打卡式參觀」是常態;動物園宣稱的「教育功能」幾乎聊備一格。學員統計,九成遊客不看解說牌,對著灰狼大喊「哈士奇!」

不少學員說,上次到動物園是小學,在動物因為這場「公民評鑑動物園活動」,從「好可愛」心態轉換成動物處境來看園區,就像「倒過來看世界」,翻轉過去以為理所當然的想像。一名學員反省:「為了幾秒鐘的打卡,就要把動物關在籠子裡一輩子,這公平嗎?」

願景工程今夏推出「現代動物園」專題,從制度面揭開動物園圈養野生動物的殘忍面,以及《動物展演管理辦法》遲未落實。11月21日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簡稱動社)合辦「探索動物園-公民參與改善動物園動物福利行動」,期待依照展場、解說等十大指標,由公民眼光檢視動物園可改善之處,並送交有關單位,持續監督改善。

十月報名活動一出,旋即報名爆量,只能抽籤選出20人,一半人向隅;參與者是大學生、研究生,也有動保研究員,顯示「動物福利」已贏得年輕世代的關切。主持動物園評鑑的動社參考英國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ASP)和加拿大動物園監督協會(ZOO CHECK)出版的「動物園哺乳類動物福利評鑑手冊」,針對外觀、行為、空間、圍欄、地表等十大指標,前進台北市立動物園進行實地觀察,同時記錄遊客觀看的行為與停留時間。

成員分成四小隊分別選了台灣黑熊、雲豹、灰狼、孟加拉虎、花豹、亞洲象、無尾熊、長鼻浣熊等八種動物,每種動物依十指標,以一小時觀察與紀錄,形成公民評鑑資料庫的基礎。

9120173.jpg.jpg
9120171.jpg.jpg

打卡式的參觀很嚴重,常聽到的對話是:「欸,你有看到嗎?」或看到公黑熊站立,驚呼「好大隻、好可怕」。停留超過三分鐘的,通常是和動物自拍。至於親子教育,父親告訴孩子,「熊的大腳是拿來燉熊掌的。」台大新聞所研究生曾以寧說,華人和動物的關係建立在能不能吃,「到外國水族館參觀,都在說,這種魚我們吃過!」她也提醒自己:評鑑是在「動物已無法野放」的前提下,來看動物園能如何為動物做得更好,而不是爭辯它的存廢。

觀察無尾熊的小隊計算,60組遊客中,閱讀物種解說牌的只有5組,比率不到10%,質疑「動物園真有辦法展現教育價值嗎?」

組員沈心瑜說,高中作文曾探討過動物園是否應該存在,當時聽到的支持立論認為,動物園兼具教育和保育的意義,她不假思索認同,「寫得揮汗如雨」;這天實地觀察發現多數人到動物園連解說牌都不看,「會不會我們認為的教育功能,只是一廂情願?」

過去參觀動物園總是走馬看花的陳亭妤,這次參與評鑑灰狼,實地待在欄舍一個小時,一度紅了眼眶。她說,灰狼是群居性動物,今天動物園只展示一隻,另一隻被關在內。看著外表凶猛的灰狼不斷跑到閘門前想和同伴相聚,「我從野性中看見動物的靈性,」她為動物覺得悲傷。

同組隊員在觀察後說,灰狼和孟加拉虎的展場空間實在太小了,「我只在欄外看一小時都鬱悶了,那牠們呢?」

9120174.jpg.jpg

此次在台北市立動物園評鑑八種動物處境,發現孟加拉虎、台灣黑熊、花豹、長鼻浣熊、亞洲象都出現搖頭晃腦、來回踱步等刻板行為。從事動保教育工作的研究員陳庭毓發現,孟加拉虎展場是採下嵌式設計,第一層水泥平台遊客可以直視孟加拉虎,這對貓科動物很有壓迫感,不斷看到孟加拉虎沿著固定路線踱步繞圈,「只能看卻沒有辦法幫牠,很無力。」

學員羅嵐表示,雖然台北市立動物園花心力環境豐富化,想讓動物住得開心,但動物園實在還有進步空間,這是公眾該參與的事,禁止喧嘩和禁菸,是她認為可以優先改善之處。

楊濬寧舉愛丁堡動物園決定放棄圈養大象,改立大象雕像作為教育展示為例,她認為,大眾對動物園的想像要更廣闊,不必再執著收藏全世界的動物,而是要「關注在地動物的生存困境」,像穿山甲、石虎等,這樣動物園的功能才能和台灣這塊土地產生連結。

9120172.jpg.jpg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