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快時尚品牌H&M、知名運動用品業者愛迪達,最近分別推出使用海洋垃圾寶特瓶回收製作的新衣和新鞋,讓「海廢變黃金」成了時尚話題,也提供海廢再生利用出路,但擁有再生技術的台灣,對海廢的循環經濟卻還沒有起步。
紡拓會指出,寶特瓶回收抽絲製作成紡織原料紗線行之有年,但成本高、推廣不易;長年累積在海中的寶特瓶顏色偏藍,附著很多雜質,增加處理困難度,成本更高,有業者願意推出「海廢產品」,很值得鼓勵。
快時尚品牌H&M今年也發表以海洋保育為主題的新裝,標榜使用從中國海南島沙灘回收的塑膠垃圾、寶特瓶和有機紡織品的材料製作。
紡拓會說,台灣業者掌握關鍵技術不是問題,也是潛在的優勢,「只看有沒市場價值鼓勵繼續從事生產」,現在大型品牌採用創新的綠色原料,是很明確的趨勢,也是台灣可以考慮努力的方向,一併改善海洋垃圾難題。
「末端處理很重要,發展『循環經濟』模式更關鍵!」綠色和平組織海洋減塑專案主任顏寧說,海廢再生利用確有必要,但石油價格便宜,廠商沒有推動誘因,主要動力應該還是來自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從源頭提供獎勵誘因,同時發展「循環經濟」,才能根本解決海廢問題,兼收產業轉型之效。荒野協會專員胡介申也認為,海廢再生還看不到商機。
顏寧舉例,像原本塑膠材質的蛋盒、托盤、蛋糕包裝等,經政府要求改為生澱粉做的生物可分解材質,環境友善程度提高不少;環保署推廣碳足跡標示政策,也促使部分瓶裝水廠商開發減用塑膠材料的輕量瓶身,都是政策引導源頭減量、友善環境的例子,現在卻都後繼無力。
顏寧認為,只考慮末端處理廢棄物的作法治標不治本,韓國由中央撥預算,發起設計新漁具、研發友善環境的非塑膠生活用品材料、漁民改為租用漁網等行動,讓社會開啟循環經濟的討論,思考源頭減少海廢的解方,「做了就有機會!」反觀環保署一年辦幾次淨灘,成效相當有限。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