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為未來種一棵樹 生命之樹
氣候行動第1步 把樹種回來
  • 標準
  • sdg
  • sdg

氣候行動第1步 把樹種回來

2020-04-22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洪敬浤、郭政芬/專題報導

今天世界地球日,是提醒人們為環境永續行動的日子;今年適逢地球日五十周年,意義格外重大。回顧半世紀以來,都市熱島效應加劇,地球升溫不減反增,氣候變異的災難威脅愈來愈大,人們的氣候行動卻裹足不前,也格外諷刺。

城市樹木 看不到政府的願景

「種樹是最好的氣候行動,卻看不到政府對城市樹木的願景。」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盤點台灣雖有六成國土是森林,但綠色資源卻存在嚴重的城鄉差距,尤其人口集中、熱島效應嚴重的都市居民,竟是綠色資源的一級貧戶,六都的綠覆率均低於法定的百分之十,高雄市以外的五都綠覆率都不到百分之五,「實在少得可憐!」

花園城市 看新加坡成功經驗

放眼國際,城市不斷演化,永續城市、宜居城市、生態城市等口號各異,樹都是標準配備。鄰近的新加坡用了近一甲子種樹、綠化,成功打造「花園城市」,近幾年再進階追求更生態友善的城市,從地面到建築物的屋頂,從種下單棵樹木到結合草皮、矮灌木等植物的複層植栽,設法讓綠地生態化,以增加生態多樣性,逐步實現願景,也因綠化技術賺取大把外匯。

英國的一名地理老師倡議推動「國家公園城市」,並以倫敦為首要實踐目標。謝英士發現倫敦市政府和公民團體已展開行動,盤點城市的水系、空地等現有資源,提出串連與治理計畫,其中的關鍵行動就是種樹。

步行城市 竹市喊出希望工程

「城市要多種樹,而且要種對的樹,樹種、樹徑、樹冠範圍等都要寫在工程合約內。」喊出打造「步行城市」的新竹市長林智堅對城市的樹太少很有感,當他排除障礙,先把市區廿九處古蹟以步道串連起來,就發現少了綠樹的景致與樹蔭果然略顯失色,「把樹種回來是現在就要啟動的希望工程」。

種樹行動 拿出綠色基盤藍圖

「城市公民應站出來要求都市要有更多綠蔭!」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賢直指都市林是調適氣候變遷不可或缺的角色,在都市熱島效應和全球增溫的交互作用下,我們只能靠冷氣度過炎炎夏日,但應同時配套有目標的種樹行動,有計畫地打造綠色基盤,才符合永續與氣候正義。

謝英士說,城市是排碳最多的場域,但從中央到地方有關樹木保護的法規,都沒有都市該有多少樹木或樹蔭的總體藍圖,亦即城市的發展並沒有把樹列入考慮。以北市二○一九年核定的「溫室氣體管制執行方案」為例,第一期目標就要今年底前增加廿五萬平方公尺的綠資源面積,卻看不到行動。

以樹之名 驅動更多綠樹茁壯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倡議為未來種一棵樹,今起連續三天推出報導,帶領讀者看見許多勇於實踐氣候行動的種樹人,有人以種一片森林餵養野生動物為最大的財富,有人以樹之名連結親人與世代之間的情感,期盼這些樹人樹己的故事,驅動更多綠樹從土地上成長茁壯。

看更多報導:樹的無聲吶喊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