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白蘿蔔洗一洗就可以直接吃了,很甜喔!」新竹市馬偕醫院附近的公園裡,有全台首座都市型的「食物森林」,也是附近社區銀髮族的開心農場;志工周伯通天天都來,各式菜種他都如數家珍,他保證這裡樹上的莓果、地下的蘿蔔都可以生吃;許多外籍移工則前來採收香茅、迷迭香等香料作物,做自己的家鄉料理。
「現在不去逛醫院了,天天都來這裡報到!」多位銀髮志工彎著身子忙著整理菜園,彼此閒話家常,笑聲不斷。幼兒園也整班帶來這裡戶外教學,認識餐桌上的食物產地,幫忙解說導覽的正是這群銀髮志工。
被照顧的人 變身被需要的人
「原本被照顧的人,如今變成被需要的人。」武功里里長陳海鋒說,附近是眷村改建的國宅社區,老人家以往不是多待在家,就是往醫院跑,在市府授權、梧桐基金會的協助下,讓長輩一起來經營這座兩百坪的食物森林,大家有事做、紓解了心情,也讓這裡成了另類的長照與療癒的空間。
周末親子人數更多,大家一起拔草、澆水,等待蔬果採收,也讓城市多了幾分綠意,改變公園環境的樣貌。近四年來,這裡從原本單調的公園草地,變成種過百種作物和新種十幾棵果樹的都市小農園,志工們收集雨水澆灌,種的菜完全不用藥,自用或分送親友,展示的是親手栽種的成就感。
取經西雅圖 推在地共享觀念
這座食物森林在二○一六年打造,如今新竹市的食物森林已增至三座。梧桐基金會執行長朱慧芳說,食物森林的初衷其實是推廣種樹,早年推廣種樹常失敗,關鍵在於大家普遍沒有地,也不好照顧,加上民眾普遍對種樹冷感,認為「種樹是政府的事」,直到二○一四年到美國西雅圖觀摩「必墾食物森林」,終於得到靈感。
西雅圖市政府積極推廣種樹綠化,食物森林是數十種模式之一。一開始目的在縮短食物里程、提高糧食自給率。必墾食物森林也由社區志工經營,滿地的草莓、香菇、野果統統免費取用,唯一的規則是「別摘光,為別人留一些」,強調「取你所需、分享多餘」的共享觀念,並連結在地居民參與守護。
食物當誘因 吸引綠化陌生者
「我們用食物來誘導人們參與種樹,效果很不錯。」都會區需要更多樹,但知易行難,朱慧芳把西雅圖的食物森林在新竹發揚光大,在公園打造食物森林時,蛋黃區是開心農場,蛋白區則種植果樹,讓都市人自然而然參與種樹及照顧行動,馬偕醫院附近的食物森林四年來已種植超過百種作物,也新種桑椹、檸檬等十多棵果樹,用意是「讓短期作物默默陪伴樹木長大」。
朱慧芳說,食物森林與都市農園最大差別,除了誘使民眾種果樹、提高種樹意願、拉近人與樹的距離,還以「樹島」型態呈現,模仿原始森林多層次栽種共生作物,從最上層果樹可以採果、低矮灌木結滿漿果,還有地面瓜類、地底根莖類等,從樹冠到地底至少可以種出七種層次的可食作物,增加植物與生態多樣性,且在公園等公有地上經營,擴大公共參與。
種果樹是吸引對種樹、綠化陌生者的第一步,下一步要把在地的好樹繼續置入食物森林,讓都會居民也能快樂種樹沒負擔。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