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為未來種一棵樹 回響與追蹤報導
回響/為未來種一棵樹:百年大業 宏觀規畫
  • 標準
  • sdg
  • sdg

回響/為未來種一棵樹:百年大業 宏觀規畫

2020-05-25 聯合報/李桃生/林務局局長退休(新北市)

個人一直在林務局工作至退休,當年也一直協調、拜託各國有、公有土地管理機關及軍方,將閒置土地提供林務機關造林,雖具成效但一直期待台灣能有更多的綠色資源。昨天讀報,種樹聯盟與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合作倡議「為未來種一棵樹」,透過衛星圖資,為樹尋地,估計台灣還可在公共設施用地種二百七十萬棵樹。水利署、營建署率先響應,並願意開放供民間認養種樹。這是疫情發生以來,最令人振奮的消息。

種樹的效益,眾所皆知,然而,必須具有至少五十年以上的長期視野,宏觀規畫,始能具成效。

首先,這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應從地景的大尺度,從準備種樹的地點出發,觀照不同的資源(如河川、農地、草地、周邊建物),使不同的元素整合為一個具有和諧性的整體。

其次,樹木以其所在區位的不同,可發揮不同的社會、環境(如溪流沿岸保護林帶可扮演廊道的角色,暴雨之後,更有阻絕、過濾沖積物、避免溪床淤積及水質惡化的功效)或是文化上的效益,從而樹種的選擇、栽植的方式、密度,均有所差異,種樹伊始,應先探討清楚。

再次,種樹是極為細緻的科學工作,涉及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不能倉促從事。從選種(務必以鄉土原生樹種為要)、育苗、依照形質條件選定優良苗木嚴謹出栽、種樹地點的事先整治、栽植後的保護與管理(包括病蟲害的預防)等,每一環節,均是科學,在在需要時間。

更值得講究的是,種樹成功後是一項公共財,職是,公共參與特別重要,整個過程,一定要讓所有的利害關係人了解,並促進彼此之間的合作。尤其,當地住民的參與而形成共識,更為關鍵。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種樹是長期策略性的工作,必須站在國家高度來看,透過中央及地方政府,不同機關、機構、軍事單位的合作,務必讓樹木永遠存續。如果今天種樹,過了幾年又「棄林種電」,或因其他工程或用地需要,又置林木於不顧,總是令人扼腕。未來,不論是河川沿岸、都市公園、廣埸等,完成種樹的土地,必須依照國土計畫的原則,將已經完成種樹,規畫為適當的分區。現階段,宜先依都市土地或非都市土地的管制規定,畫定適當的「使用分區」或編定為適當的「使用地類別」,使名副其實。如果涉及私有土地的提供,或可運用「生態補償」制度,使所有權人為此特別犧牲而獲實益,以為解決。從而,樹木可獲得法律的保障。其實,從環境法學的發展趨勢,樹木本身未嘗不能成為「權利主體」,主張其有生之年具有「生長於斯」的權利。

種樹,跨越世代的工程,百年大計,千秋志業,是台灣願景,允宜宏觀規畫。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個獨立、非營利的新聞倡議組織,我們相信,好的報導與行動需要時間與資源維持活力運作。歡迎您透過捐款支持我們,不論多寡,都是推動台灣向前邁進的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