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觀點 願景選讀 願景選讀
關於老年,你該知道的10個態度
  • 標準

關於老年,你該知道的10個態度

2020-03-02 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楊寧茵

若你在台灣社會中看到瓊恩.費雪(June Fisher)女士,你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同情起她。滿頭白髮,還要拿著助行器賣力地往前行,你可能會覺得她應該要坐在輪椅上被外勞推著走,即使拿著助行器,她的行動依然遲緩,甚至會讓你覺得不耐煩,心想她走得這麼慢,把你的去路都擋住了,等會約會要遲到了;也或許是你有顆善心,想幫她做點事情,開個門、拿個東西、扶她過馬路⋯⋯甚至還會為這份小小善心感到驕傲,覺得今天日行一善了⋯⋯

但你不會想到,對費雪來說,她最想要的,不是有人幫她拿東西、幫她開門、扶她過馬路;而是坐下來,和她有段關於輔具設計、關於醫療發展、關於科技如何運用在高齡領域和關於人生的種種有意義的對話(intellectual conversation)。

IDEO顧問提醒社會,我們對高齡者仍有許多刻板印象

過去幾年,我以「銀髮創新」為題,帶了多個銀享全球參訪團走訪世界各地,包括美國西岸的科技之都矽谷、歐洲的創意發想之國荷蘭,以及與歐洲關係密切卻又自成一格的英國,參訪主題設計包括優質整合服務、高齡科技創新、居住創新、第三人生設計⋯⋯等。

2017 年 3 月底我們在矽谷進行了持續一週的銀髮創新之旅,參訪了各式各樣的高齡服務單位如安樂居、阿茲海默活動中心;或是醫療專業機構如史丹福醫院;也與新創組織和公司如 Aging2.0、史丹福長壽中心等共同討論⋯⋯並和許許多多的人會面。

各式各樣的參訪單位負責人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團員,彼此從共學、共遊和共創中激盪出火花,伴隨每個人的不同背景而有不同的體悟和領略,其中費雪無疑是令人印象相當深刻的一位,不僅僅是她本身是位長者,更重要的是她的敢言。她用溫柔卻堅定的態度與話語,努力改變社會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也談論高齡歧視應該如何受到正視。

費雪退休前是一位醫生,多年來一直擔任全球銀髮創新創業重要組織與平臺 Aging2.0 的業師和顧問,並擔任了他們的 Chief Elder Officer(首席高齡長,也簡稱 CEO)。她不是只有掛名顧問而已,在 Aging2.0 的各項活動和討論會中,她扮演關鍵角色,和團隊共同商定各項議題和論壇整體的設計、決定邀請對象等。

自己當白老鼠,與青年學子共同開發產品,解決長者需求

她也在美國舊金山灣區多所知名大學,如柏克萊加大、史丹福、舊金山設計學院等校開課,講授高齡設計的相關課程,陪年輕設計師更精準地理解年長者的需求。她甚至拿自己當白老鼠,以個人最切身的需求來當同學設計的課題。她指導的團隊「City Cart」還因此拿到 2016 年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行動組第一名。她並和世界知名的設計公司 IDEO 合作,擔任高齡設計顧問,期待用自己多年的工作和生活經驗來協助年輕設計師做出更有用、更適切、更無齡且更通用的設計。

「雖然即將度過 84 歲生日,但我總覺得自己還只有18歲,對什麼都很好奇、很有興趣;我自己住,很多事都自己來,也許我的問題是我應該學習如何多多請求別人的協助。」費雪笑著說。

身為醫師,費雪非常了解人的肉體因為年齡改變會開始產生許多限制,但她說她的精神、意志、想像力,卻是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愈發成熟,絲毫沒有倒退的感覺。

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 David Galsenson 所主導的一個大型研究計畫,有系統地整理綜觀 20 世紀許多知名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創作力和年齡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20 世紀人類歷史上許多知名藝術作品其實都出現在這些藝術家的晚年,60 幾歲、70 幾歲或甚至 80 幾歲。

其實就算沒有這個學術研究的佐證,我們隨便都可以列舉出數個例證:米開朗基羅從 70 歲到 88 歲過世前,是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總建築師,夜以繼日地創作;德國文學家歌德 83 歲辭世前寫出《浮士德II》;英國名相邱吉爾是傑出政治家,也是知名文學家,在 79 歲之齡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現代抽象畫代表大師畢卡索活到 92歲, 晚年依然創作不輟;日本前衛女王草間彌生,現年 90 歲,也是作畫寫書,樣樣都來⋯⋯

「A’s for Aging.」10個以A開頭的單字,提醒我們面對老年的重要態度

費雪在與參訪團員的會談中,特別以Aging 這個字的開頭字母A 為題,選了10個字來談談「變老對我的意義及重要性」。(A’s for Aging. Aging for me is⋯⋯)

態度一:自主權(Autonomy)

無論何時,總是獨立自主並不斷為破除高齡刻板印象而努力的費雪 ,第一個選的字是「自主權」 ,真不令人意外,這的確是我們一般在與長者應對時,最不常注意到的一個態度;而且很多對其自主權的忽視、剝奪,甚至於侵占,經常是以愛為名而行之。失智症人權專家凱特.史瓦弗(Kate Swaffer)說,她永遠忘不了:在她49歲確診失智時,即使她依然還聽得懂、看得見、記得住,但她的醫生直接跳過她,對著她的先生描述她的病情和狀況的情景,「他就當我不存在,是空氣。」而在台灣的醫院裡,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因為「只要他還有一口氣就要讓他活著」的「愛的表現」,從來沒有問過,這真的是當事人想要的嗎?他們的自主權在哪裡?

態度二:原創性(Authenticity )

每個人的生命軌跡和故事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原創性,這種個體的獨特與珍貴性,很多人自己都不了解,而選擇隨波逐流,其實社會和長者本身都更該有意識去珍視並凸顯這樣的原創性。 新創公司The History Project(後更名為 Enwoven)就讓一般人可以用最簡單、最自然的方式把各式各樣的個人生命故事物件保留並串聯起來。紐約時報2015年選擇投資該公司,正是因為他們認為:每個人一生中的片段知識集結在一起,就是正在發生的當代歷史。

態度三:活動力(Activism)

所謂的維持活動力,不僅僅是因為「活著就要動」,活動應該要對當事人本身是重要且有意義的;所以我們要勸每個人,尤其是長者多多參與活動,除了用負面的激將法嚇他們說:「活動是為了延壽」,其實更重要的是創造參與活動的重要性和理由,只有當他們自己覺得對自己重要時,才會有動力出來參加並持續參與。

7488840.jpg.jpg

態度四:美感(Aesthetics)

這點真的常常被忽略,看看多少設計給長者用的東西,都是功能性強過美感,好像這兩者天生無法兼具似的。曾擔任IDEO設計公司高齡部門負責人的葛芮琴(Gretchen Addi)就很受不了這一點,她曾說:「我是年長,可不代表我想要一個醜得要命的產品。」

態度五:理解現實(Acknowledgement)

這從費雪的口中說出來,可說是西方式的「認老」,也就是深切理解現實中自己的所在,「就像我知道,無論我有多麼覺得自己還是18歲,我畢竟已經不是18歲。」

態度六:接受自己(Acceptance)

這一點可以和前一點連起來看,先是理解,然後接受,才有機會和年老

的自己達到一個圓融和解的地步,喜歡並肯定現在的自己。

態度七:尋求協助(Assistance)

這是費雪自認最不願意但必須學習的部分,就是學會接受協助,或是開口要求協助,「所以設計怎麼樣的機制讓這樣的協助和支持機制依然可以讓長者保有尊嚴,非常重要。」

態度八:負擔性(Affordability)

對費雪來說,這不僅僅是指價錢上的可負擔性,更重要的是這個可負擔的概念應該是一種全民的、對所有人開放,是一種社會的公共責任而不是出於對長者的尊敬或是對少數者的同情。

態度九:自在的孤獨(Aloneness)

雖然中文翻譯同是孤獨,但 aloneness 和 loneliness 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孤獨感:aloneness 是一種對自己、對現世、對現實、對當下、對自我的肯定,相信自己不靠別人成就,自己就是全部,足夠且完整,是一種圓滿圓融;loneliness 則是一種缺憾、消極、憂鬱、需求未滿、不完美的狀態;費雪提出這點看法非常獨到。的確,我們社會近年來愈來愈強調孤獨對長者健康的危害,要怎麼樣去關照他們,卻沒有嚴格去定義何謂孤獨,其實孤獨並不可怕,孤獨的對立面也不是把時間填滿就好,更重要的是如何建構「有意義的關係」,讓長者也可享受aloneness。

態度十:適應(Adaptation)

Adaptation 這個字來自於生物學物競天擇中的適應法則,一種順應環境而優化自己以求生存的本能。費雪說,老了,其實要更有彈性,更能去適應周遭的變化,對改變,要學著坦然接受,然後支持,最後駕馭,那麼也就沒有什麼改變是可怕的了。

此選讀摘自《 全球銀力時代:熟齡族才是未來社會的銀色資產!》楊寧茵著野人文化出版
7520649.jpg.jpg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