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動物福利發展雖然晚歐洲20年,但根據最新調查顯示,高達9成受訪者願意加價5%購買動物福利雞蛋和鮮奶,逾1成5的受訪者甚至願意加價20%相挺。台灣消費者表現和歐盟2016年的市場分析相似。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日前推出「美味的代價」專題報導,呼籲大眾關心經濟動物的動物福利議題。目前任職於農委會畜產試驗所的李佳蓉首度揭露一份消費者調查。研究共收集360筆有效問卷,北、中、南部受訪者各佔3成,男女性別比為3:6。
調查前,李佳蓉先和受訪者解釋「動物福祉」等專有名詞,例如:動物福祉是讓經濟動物享有伸展肢體的空間、不受飢渴或疾病之苦等基本權益;讓受訪者了解概念後再民調。
調查發現,會吃雞蛋的受訪者中,9成5可接受5%以上的加價(約一斤42至53元);其中有17%的吃蛋者可接受加價20%,相當於最高願意用1斤60元,購買友善飼養雞蛋(目前市售友善雞蛋價格約介於70元至130元間)。
而在會喝鮮奶的受訪者中,9成6的人可接受5%以上的加價;其中有16%的人可接受加價20%,等於最高願意用1公升120元,購買友善飼養鮮奶。(目前國產鮮奶1公升介於80元至100元間)
李佳蓉再用「平均薪資」分析發現,平均月薪大於5萬元的受訪者,有37.3%和27.8%願意支付超過10%的加價,支持友善雞蛋和鮮奶。
她表示,和歐盟2016年的「歐洲人對動物福祉的態度」研究相比,台灣人能接受友善雞蛋、鮮奶的加價比率,和比較富裕的瑞士、荷蘭(一盒15顆放牧雞蛋約台幣100元)等國家相似。
從結果來看,李佳蓉認為,友善飼養畜產品在台灣有市場潛力,需要更多大型企業、通路商投入;重點在提升消費者的認知,意識到目前畜產品有更友善動物福利的生產方式,對動物好也會對人類好,讓消費者更願意支持友善農家。目前台灣民間雖發展出兩套認證標章,但不夠普及,消費者還沒有足夠的認知。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去年與大型通路「家樂福」結盟,每月到不同門市辦講座,推廣友善雞蛋。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消費者雞蛋購買行為,呈現幾類:有人認為「最貴的最好」;有人覺得「雞蛋都一樣,挑便宜的就好」,這是兩種極端;有人相信包裝上的照片,如果有照片上有綠色草皮,或者打上「幸福、快樂」等字樣,就真覺得動物幸福快樂,其實這些需要現場實際稽查。
陳玉敏認為,政府應加大政策力度推廣標章,以歐盟為例,雞蛋標示以編號區分,如0是有機、1是放牧、2是平飼等。台灣目前的法規僅要求友善飼養蛋農可於外包裝標示,傳統格子籠卻不用,「這樣的資訊揭露太片面,對提升消費者的知情權沒有幫助」,應全盤檢討標示制度,讓願意加價購買的消費者選擇。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