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損耗嚴重,對資源分配、經濟發展、社會福利、環境保護造成傷害,政府卻拿不出有感政策。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指出,早該取消稻米保證價,用更有效的方法照顧農民。
台灣是全球唯一還提供稻米保證價格的國家,但台灣每人每年白米消費量早已從早年的145公斤下降為45公斤,使得米生產太多,造成大量損耗;台灣政府不合時宜的戰備糧規定,也是造成米損耗的元兇之一,每年白白丟掉大量米。
徐世勳認為,台灣人浪費的主因,是因糧價在農委會及公平會抑價下長年太低,跟日韓相比,即使去除相對物價因素,仍低得很不合理。正是因糧價太低,造成台灣人因為覺得食物很便宜、不會珍惜,影響消費者習性;政府壓低價格,再補助農民的作法,也造成農業無法像其他國家一樣正常發展。
徐世勳指出,政府若積極,除了像歐美各國拿出立法政策,還可透過諸如減少多少糧損可養活多少人、增加多少就業機會等宣導辦法,來讓人民更有感,改善台灣家戶個人消費浪費破總食物損耗五成的事實。他表示,各國也都這麼做,可惜政府沒動作。
徐世勳舉例,跨部會合作,農委會扮演的角色應可透過農會、合作社整合,以及推廣契作,來減少供應鏈產生的損失,「這比推廣冷鏈更關鍵」。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