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世代 偏鄉長照 偏鄉長照行不行
老幼共學闖出新路 原鄉混齡辦長照
  • 標準
  • sdg
  • sdg

老幼共學闖出新路 原鄉混齡辦長照

2018-04-11 聯合報/本報記者章凱閎
沿著台七甲線行駛,舉目皆是宜蘭縣大同鄉泰雅族的領地。公路兩側,緊鄰著獨立山壁與蘭陽溪谷,前後則是綿延無盡的林道。一路蜿蜒至約莫十二公里處,才抵達這座隱身山間的原鄉長照站。

這裡是茂安日托中心,也是大同鄉後山區(幅員相當於一座台北市),唯一的長照據點。部落耆老正在一樓空間與兒孫捏作陶偶。七旬泰雅婆婆用母語解釋,人偶的紅白黑衣裳,是象徵族人的顏色;臉上的紋面則是部落的成年禮。

承辦此據點伊甸基金會宜花東區專員楊淑妃說,這裡借鏡日本富山型照顧模式,旦 結合在地需求的「混齡式」日托中心。

4204253.jpg.jpg

取經日本 創意突圍困境

位於日本北陸的富山縣,面臨的問題與台灣偏鄉類似:青壯年外流、村中只有老弱,照顧資源匱乏。曾擔任護理師的惣万佳代子與友人想出在同一屋簷下照顧 村中長者、小孩、身障者的作法,即使如此不符政府「機構只能照顧同一類族群」的規定,無法申請補助;但惣万以積蓄及退休金投入新模式,成效也讓政府修法。

台灣的社福體系也是「老人歸老人、小孩歸小孩」依身分、年齡區分的照顧分工; 日本富山型整合日照模式,對於空間、人力都難覓的部落來說,更能闢出長照新路。

4204252.jpg.jpg

荒廢警局 變身老幼樂園

茂安日托中心的前身是荒廢十年的派出所。「之前來看,好像被原子彈炸過一樣,烏漆墨黑的。」一粒麥子基金會副執行長張竣傑回憶。但經過伊甸基金會與部落族人共同修繕後,斑駁外牆已刷上泰雅族圖騰,一樓設有無障礙長者活動空間,二樓則是學齡前幼兒的早療室。

中心也與鄰近小學合作,每周有「老幼共學」,對隔代教養比率相對的部落更能拉近代間差距,「也是給彼此刺激一下啦。」楊淑妃說。

「過去部落裡,本來也沒分誰是『亞健康老人』、誰是『失智失能者』。」行政院原民會社會福利處副處長羅文敏說,以前天冷了,「族裡老人與小孩就會聚在一起烤火聊天」,是彼此相互照應,也是文化傳承的契機。混齡照顧,與其稱作創新,不如說是返古,尋回傳統 。

在地扎根 照護絕不斷炊

宜蘭山區每遇颱風過境,暴雨、落石常會破壞部落聯外道路,長照資源常一夕斷炊。張竣傑說,原鄉長照倚靠外來資源,並非長久之計;因此,當政府打出「一鄉一日照」的口號時,原鄉更該是「一村一據點」,且須培力部落自主照顧力,由當地人就近照顧當地人,長照才能在地扎根。

羅文敏表示,原民會在原鄉已建置一百六十九座「文化健康站」,近期與衛福部推動文健站加入長照2.0,依功能再加增「延緩失能」就轉型為長照C點、若再增加「臨時托顧」就成為長照C+, 三級落實部落「共同照顧」的傳統,「成為部落的心臟」。

4204145.jpg.jpg

帶動就業 期盼青年回流

茂安日托中心也設置部落廚房,提供長輩送餐服務。楊淑妃表示,未來將聘用更多部落媽媽,打造輕食餐坊,成為「遊客休憩站」,也增加就業機會。

「原鄉長照是一個契機。」張竣傑說,當村裡的長照據點逐漸茁壯,部落有了工作機會,青年就會回流。等到那時,「就算颱風天,我們也就不用擔心了。」他說。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