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能源轉型 轉型代價
專家建言:課能源稅 就能以核養綠
  • 標準
  • sdg
  • sdg
  • sdg

專家建言:課能源稅 就能以核養綠

2019-06-24 聯合晚報/記者彭慧明/台北報導

去年「以核養綠」公投通過,但不管挺核、反核都對後續結果不滿意。以核養綠的提案人之一是清大原子科學院院長李敏,他說不管風能、太陽能、天然氣或核能,都需要長時間建設,台灣事實上面臨發電不夠的危機,需要穩定的發電,他積極支持核電廠延役。但他強調,自己從不反對再生能源,政府應該比照日本、德國、瑞典對核能發電課徵類似的能源稅,用以培養再生能源所需的建設經費,但政府為何沒想到這一點?他說:「這該問政府,不該問我們。」

他說,以核養綠從來不是零和遊戲,政府2025年的方案喊到20%的再生能源比重,但這樣的數字不合理,以台灣這樣的土地面積,就算加上百萬屋頂發電的計畫,能蓋太陽能板的極限、要花多少時間興建都可以算得出來,另外他也質疑依照現行法令,所有太陽能發電都要送台電,卻不能就地用來省電費,導致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因為現在電費太低,大家寧願直接用台電的電力,台電花比較大的錢收購太陽能發電。

李敏說,綠能發展需要時間,現在風場還在蓋,太陽能板不夠,政府放著可以低成本發電的核電廠不用,貿然將發電轉向不穩定的水力發電與需要進口的天然氣發電,不用等到2025,他斷言,政府想要在2022年大量靠天然氣發電支持用電,但估計工業發展的數字是以2016年的基礎去推估,舊數據加上天然氣發電基礎建設的進度落後,2022-2023年台灣會全面缺電,並且將面臨區域限電、輪流供電的狀況。

他感嘆,因為意識形態的關係,政府不計任何代價就推非核家園,但光是以天然氣來看,到了2022年,台灣一天就要進一船,萬一海上運輸有安全問題,台灣馬上就面臨限電。他以嚴謹學術態度去推估,認為台灣面臨非常大的能源與缺電危機,但現在的政府只發現壓力很大,只是還沒出來,等到2022年爆發時又由誰來因應。

李敏說,他提出以核養綠,是因為利用核能發電的電價便宜,省下的成本舊可以用來「養綠」。瑞典就抽取核能稅,拿來做再生能源,核能當然可以養綠。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個獨立、非營利的新聞倡議組織,我們相信,好的報導與行動需要時間與資源維持活力運作。歡迎您透過捐款支持我們,不論多寡,都是推動台灣向前邁進的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