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綠生活實踐+ 綠生活實踐+
「廢青不廢」塑膠袋變手中線 編出無限可能
  • 標準
  • sdg
  • sdg
  • sdg

「廢青不廢」塑膠袋變手中線 編出無限可能

2019-12-27 聯合報/記者鐘聖雄╱專題報導

起針、鉤線,楊芳宜與她的「廢青」夥伴一邊閒話家常,手中不停纏繞的線材卻不曾停歇,精美的擺飾逐漸成形;他們手中來回穿引的不是毛線,而是廢棄塑膠袋剪成的「塑膠線」。

每個人家裡都有用了一次就不知如何是好的塑膠袋,下場大概是進了掩埋場,百年不化;或是在海洋中,進了魚腹毒害生物,或者永世沉浮。楊芳宜二○一七年開始號召身邊看似很「廢」、不事生產的「廢青」藝術家們,共同將塑膠袋轉化為「不廢」的創作材料;「廢青不廢」創作團隊於焉誕生。

6965558.jpg.jpg

像大自然 好設計沒浪費

楊芳宜大學主修商業設計,為了作品,常耗費許多材料。她讀了綠色設計的經典著作《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它主張:「好的設計就像大自然,沒有浪費這回事!」設計者不該是做出注定要丟到焚化爐裡的東西;也不只是思考如何減少汙染、減少資源浪費,而是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如同大自然,不斷循環利用,回收就成另一物件的材料,生生不息,廢物當然也不是廢物了。

「廢青不廢」看似只是利用回收物品創作的團隊,但楊芳宜強調,「真正的不廢要從心開始,因為廢棄物是清不完的。」

6965562.jpg.jpg

照顧自己 人不要變垃圾

楊芳宜說,她也曾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購物就是苦悶的出口,雖然一時爽快,其實造成更大的負擔──你根本不需要那些商品,面對帳單的壓力,占掉你生活的空間。「我就發現,只要你內心覺得很滿足,(自我感覺)『不廢』,可以控制並管理自己的狀態,就不需要靠買東西(紓壓)。」

楊芳宜心中真正的不廢,是從內心狀態開始,她在乎的是人不要成為垃圾,照顧好自己,進一步思考與環境和好、共存。

有了清晰的理路,藝術手段也逐漸明確。首先,廢青不廢的創作材料,來自民眾捐贈的無用之物。以塑膠袋為例,楊芳宜說,許多人一口氣將家中所有塑膠袋捐出後,心靈彷彿得到解脫,開始有動能去改變固著的生活型態。

6965561.jpg.jpg

編織過程 包含人和情感

「廢青不廢」團隊開設許多工作坊,教導人用塑膠袋變身的編繩,以編織方式化身為輕便又防水的包包、收線器、盆器等實用小物。這是設計與循環經濟的結合。楊芳宜說,「編織是重複的連續動作,和纏繞畫一樣」,簡單而重複,進入心定狀態。「我們為何以編織為基礎行動?就是它可以在過程中把很多東西編進來,包含人和情感。急不得,把很多不同可能性編進來。」

楊芳宜的塑膠編織計畫不只與環保團體合作探討環境議題,也曾和萬華社區小學、台北婦女館合作,以女性生命故事為題材,用回收塑膠袋編出頭飾、披肩,呈現在逆境中盛開的繁花。楊芳宜說:「在逆境中開花的不僅僅是植物,人們也是如此,失敗與挫折雖然難受,但會累積人生歷練而成長成熟。」楊芳宜的不廢編織,不只是要將走入廢棄命運的塑膠袋重新編回「有用」的隊列,也要將人的歷練編成不廢的能量,再一起織回環境、生命中。

6965560.jpg.jpg

不廢心靈 改變好的開始

楊芳宜說:「我們推『不廢』,希望結束時大家是開心的,讓大家知道其實這些事情不難,不是說去禁止自己欲望,而是讓大家在『不廢』的心靈上改變,就是一個開始。」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