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世代 活躍老化 3.0銀光的力量
「年齡,只是一個數字」  第二人生等著你
  • 標準
  • sdg

「年齡,只是一個數字」 第二人生等著你

2018-05-05 聯合報/本報記者鄧桂芬、簡慧珍、范榮達

「老朋友,我們終究一起老去。但看起來還是青春洋溢,六十四歲生日快樂。」這是小野在臉書上寫給吳念真的生日賀詞,寫下祝福的小野年長吳念真一歲,今年六十五歲了。

六十五歲還年輕 社會重要資產

六十五歲是法律定義的老人,但青春洋溢的「老人」其實不少。永遠的小燕姐爽朗、高頻的笑聲,多年來陪伴許多人,她六十八歲了,但沒有人質疑她「姐」的身分;美學大學蔣勳四年多前曾因心肌梗塞裝置血管支架,他今年六十九歲,四處講學,依舊步屨輕盈,顛倒眾生。

台灣首富郭台銘若去搭北市公車,已有使用敬老悠遊卡的資格了,而他才剛入主「夏普」,更大的鴻圖霸業即將開展;曾經每天二一○○全民開講的李濤,也六十六歲了,自嘲坐公車刷悠遊卡時,嗶完第一聲,他就開始唱歌,避免別人聽到後面的嗶嗶聲,發現那是敬老卡。

「四年級同學」裡最年長的那一班,今年邁入六十五歲,這些「老人」顛覆了老年等於暮年的刻版印象,他們是有朝氣、有魄力的忘齡族群。長期關注老人議題的民進黨立委吳玉琴指出,他們不僅比過去的六十五歲老人顯得年輕,更握有較多財富,是社會重要資產。

前飛安會主委 退休後加入社企

百年前,五十五歲的人可能在十年內過世;現時六十五歲的人,卻還有廿五年到卅年要好好過活。美國史丹福長壽中心主任、心理學家卡斯登森(Laura Carstensen)指出,人類多了卅年壽命,應該要開心並進一步規畫生活。有人把這卅年視為中年的延長,有人認為老人應重新定義,更多人開始第二人生。 前飛安會主委沈啟去年十月卸下公職,退休後生活依然忙碌,有時受邀到學校、財團法人演講,還加入社會企業。她先生和友人成立新生命資訊服務公司,她入股當小股東,這家公司主要協助脊髓損傷者就業,她準備出版的新書,就是請傷者幫忙打字,書籍不販售只分送給親友,分享過去擔任公務員的心得與經驗。

建中一叟 網路寫手變暢銷作家

林明進是北市建國中學最資深國文老師,在建中卅多年,早可退休,但他沒有動過退下第一線的念頭。他自稱「建中一叟」,四年前因為學生一句「這麼會講,寫篇作文來看看!」當時臉書正流行,他在學生幫忙下註冊臉書帳號,開始練習成為網路寫手,他強調:「不是新潮,是一種做給學生看的動力使然」。

杏壇退休投身紙雕 作品老外驚嘆

曾任老師的王楨文和妻子董碧娥,八年多前提前告別杏壇,不滿六十歲兩人沒有就此周休七日,開始投身紙雕藝術,曾獲紐西蘭亞洲基金會點名邀請參加二○一○藝術節,現場剪出紐西蘭國寶銀蕨、奇異鳥,令老外眼界大開。

董碧娥曾在三個月內剪成兩百種形狀各異的椅子立體紙雕,半年內完成七十多本立體書。她說,找事情給自己做,分分秒秒都充實,不去想「老」這件事,就不覺得老了。王楨文認為,六十或六十五只是數字,心境才是老化與否的關鍵。

六十六歲的施濿珠做志工,投入超過廿年,從年輕做到老,她外表比實際年輕許多,保養秘訣就是當志工,她珍惜可以做志工服務的福氣,她說,「我要做到不能做為止。」

「我們還可以做有意義的事」

退休後的李濤經常演講,吸引許多精神抖擻的銀髮族,他鼓勵長輩:「到了我們這年紀,只要動動腦,依我們的能力還是可以改變世界,日新又新。」講的慷慨激昂,一位九十七歲老先生站起來說:「請李濤幫助老年人,我們不只是退休老人,我們還可以做有意義的事」,全場掌聲熱烈。無關年齡,大家都希望和社會有所連結與貢獻。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個獨立、非營利的新聞倡議組織,我們相信,好的報導與行動需要時間與資源維持活力運作。歡迎您透過捐款支持我們,不論多寡,都是推動台灣向前邁進的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