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世代 活躍老化 1.0老有所終
在地終老 90歲德國嬤交男友
  • 標準
  • sdg

在地終老 90歲德國嬤交男友

2018-05-02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記者沈珮君/德國報導

九十歲的科恩太太,每天都會在「GDA」銀髮公寓裡的網咖上網。

自從她先生在八年前過世後,她就回到法蘭克福的童年故鄉,住進GDA;每月除了長照和年金保險給付外,她仍需自付近兩千歐元。這家老人公寓的精神是「享受你的老年生活」,柯恩太太笑著說,「真的,享受,住在這裡比家裡好多了。」

科恩太太不是GDA最年長的住民,比起一百零四歲的另一位住民來說,她還算年輕。另外一位九十歲的太太,在GDA正和一個八十九歲的男友交往,十分快樂。

科恩太太說,這裡有人照顧,還有各種課程,她八十幾歲才學電腦,只學了三個月就可以上網、跟親友以 email聯絡;她笑著說,「我一點都不怕用電腦,只要有任何問題,馬上有兩三個人會過來教我。」

復健融入生活

柯恩太太說,醫師建議她學電腦的原因之一是「復健」,她一邊說一邊用她有點顫抖的右手食指操縱滑鼠,這些細微的動作,對她的關節已不是問題。「復健」已融入生活。

德國長照保險完善,照護機構亦佳,但不管是在地老化或住進機構組織,健康老人和輕微失能老人都必須盡可能「獨立」。

568310.jpg.jpg

在知名的德國復健醫院Maternus Clinic for Rehabilitation中,有各種接連心血管監測器的健身器材、水療池,也有教練教導。而營養師在復健老人出院前,還教他們如何切菜、烹飪,讓他們出院後仍能像一般人料理自己三餐。這家復健醫院到處貼著以圖為主的衛教看板,讓他們深入腦海,回家要繼續照著作。

「盡量讓老人過正常生活」,這是德國安養/照護機構一致的目標,不僅是健康老人進住的養生村或銀髮公寓如此,連養護機構也如此。

學習自助助人

Theodor Fliedner Stiftung 是一個以老人為主,但也有年輕身障者共住的宜居村。它以七、八位住民為一個小組,每位住民雖各有缺陷,但在小組裡各有功能;一起住在一個大屋頂下,一起打理生活,自助助人,不僅維持自己的獨立生活,也提升了每位住民的自我價值感。這家復健醫院不像一般養護機構是一棟棟大樓,它像個大型度假村,一戶戶散居在大草坪中的漂亮房子,每棟都設計不同,住民很容易辨認自己的住所。

568309.jpg.jpg

充滿個人特色

每戶有七、八個房間,業者不提供家具,共用的客廳和廚房擺設,由住在這個大屋頂下的小組住民一起設計或製作。住民房間由個人購置自己喜歡的東西,或從家裡帶來,所以,每個住民房間充滿個人特色,有人走懷舊風,有人在床上擺各種絨毛玩具,有人則在牆上貼著大大的辣妹海報。

這裡的住民雖然過著集體生活,但仍照樣擁有自己喜歡的,不讓老人覺得住進安養院好像就是一種放棄、跟過去決裂,從此沒有自我、沒有尊嚴。

Theodor Fliedner Stiftung也住有失智老人,他們的住房有大片玻璃,迎向陽光及面對花園,每位老人都有自己的小花圃,自己設計、種植。

有位失智長者,還把花草種在破舊的短筒靴裡,極具巧思。這裡很重視園藝療癒,認為可藉此喚起老人種種回憶。譬如,他們連椅子上都種了草,隨手可以摸到、聞到青草;小徑旁練習走路的扶手下面,有一叢叢的草,也是為了讓他們在走路時,腳和小腿能有草的觸感。

這裡還有庇護工廠,讓可以工作的人工作或學習新技能,每月可拿到一百多歐元零用金。對較年輕的失能者來說,未來他們仍可能回到職場;這裡只是他們的中途站,不是終點站。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