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找溪望 救水路 找溪望救水路
退隱農夫揪團用腳紀錄 點一把火護野溪
  • 標準
  • sdg
  • sdg

退隱農夫揪團用腳紀錄 點一把火護野溪

2018-06-17 聯合報/記者郭政芬、洪敬浤、鄭朝陽/專訪

「我想在台灣點一把火。」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野溪小組召集人楊坤城本是退隱江湖的農夫,發現一條條野溪被莫名整治而死,三年半前組織一支雜牌軍溯溪而上,逐一記錄河溪整治亂象,進而與公部門對話,搶救垂死的水路。

在台南開電氣行的楊坤城早就是荒野協會成員,十年前為照顧台東家鄉的老母親,回卑南鄉承接釋迦園。「野溪曾是人們的樂園,何以成了生物墳場?」

楊坤城納悶政府整治野溪的手法,有次怪手開到自家農田附近的野溪,把他的戰鬥意志激化到最高點,一個人力搏施工廠商和公所,硬生生讓工程停工。

從此,楊坤城不再安於田園,有志一同的老師、上班族、攝影愛好者等十餘名志工組成野溪小組,每個人以生物為名,彷彿肩負搶救河溪重任,楊坤城的自然名是「大冠鷲」。他說,成員都是河溪整治的門外漢,但充滿熱血,盼用實際調查結果讓政府知道「別再害野溪、挖錢坑,讓孩子看不到天然河溪」。

野溪小組的調查結果無疑是河溪的健檢報告,從水、陸域的動植物分布,到河床、河岸的人為構造物與廢棄物等都詳實記載;他們主動拜訪鄉公所、縣政府與水保局,從被冷漠對待,進而獲邀向公部門提水利建言。

4877753.jpg.jpg

野溪小組踏查四十條野溪所見的「河溪死亡紀事」,點燃民眾怒火;高雄、台南、台中、花蓮野溪調查小組相繼成軍,小組到處演講、培訓,要開枝散葉打造保衛台灣河溪生力軍。

「面對下一代,我不想讓溪流的美變成口述歷史。」自然名「珊瑚蟲」的國小老師曾志雄用空拍機拍下破碎的溪流地景,他說,原本對溪流水泥化無感,與小組討論對環境的影響後,愈來愈感怵目驚心。

繪本作家莊詠婷也是小組成員,大學登山社學長曾問:「心裡有沒有一處地方,是當你沮喪時會想去,而且永遠忘不了的?」她心上的這個地方,就是山裡未被破壞的溪流。但當她目睹卑南鄉潮來橋下的野溪,為了不衝擊兩旁民宿,河道硬是繞著民宿被轉了九十度,不敢相信這是政府花納稅人血汗錢所做的工程。

「他們不喜歡我動來動去,說我需要整治,否則會為人帶來損失。」莊詠婷改編這起真「河」真事,作品「野溪怎麼了?」控訴人與河川爭地駭人的霸凌手段,希望喚醒政府:罪魁禍首不是溪流,而是人們土地利用不當。

《看更多報導》治河治成臭水溝 河川毀滅 倒數計時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