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找溪望 救水路 政策反思
「固床工彷彿斷崖」整治河川最大諷刺:會蓋卻不懂得拆
  • 標準
  • sdg
  • sdg

「固床工彷彿斷崖」整治河川最大諷刺:會蓋卻不懂得拆

2019-09-23 聯合報/記者郭政芬、洪敬浤/專題報導

今年三月,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發布一支影片,前仆後繼的魚兒從急流中躍起,卻一隻隻撞上河床上的水泥構造物,屢戰屢敗直到筋疲力竭躺在溪水中,影片旁白寫著「回家是一條撞牆之路」。

影片在環境生態圈引起廣泛討論與分享,讓魚兒頻頻撞牆的是避免河床下切的抬水堰,溪流被大量整治後,這些人為構造物成為河川標準配備;有水利單位想復育河川,對如何拆解束手無策,環團感嘆,會蓋卻不懂得拆,是整治河川最大的諷刺。

一公里河床 卅道固床工

荒野保護協會野溪小組走過台東沿海四十條野溪,拿著調查報告拜訪農委會水保局台東分局,選定五條野溪復育,首要任務就是降低固床工高度。

記者隨著野溪小組走訪其中兩條溪流,從台東縣東河鄉的羊橋往海邊走,連續一公里的河床出現卅道固床工,乾涸的溪流找不到水與生物。羊橋旁耕種的農友說,十六年前颱風來襲,河川上游集水區崩塌,水保局整治,「要做固床工才安全,不然邊坡會崩掉」。

碇橋下野溪出海口在河海交會處有道高達四公尺的固床工,彷彿斷崖般聳立著,上下如攀岩般費力,野溪小組召集人楊坤城說,換成身長以公分計的河海洄游生物,想回上游棲地根本難如登天。

「復育河川,要先拆掉固床工。」楊坤城站在溪中,回望背後超過一人高的固床工,建議「把它整個打掉,或降低到卅公分,河床會逐漸沖出小水潭,提供生物棲地」。

水保局台東分局長王志輝說,固床工能保護河床,不能全拆,只能降低高度,並修改為「微笑曲線」,中心點降到河床位置,往兩側逐漸加高,後續會監測生態,若有利生態復育,將擴大試辦。

拆除構造物 風險難預測

中興大學農資學院院長陳樹群說,拆除或降低河川構造物的高度,風險高低難預測,可能改變河道土砂輸運,也可能衝擊邊坡,問題複雜,可為了恢復河川生命力,還是該做。

前瞻水環境計畫審查委員黃于玻說,復育河溪,國外有經驗可參考,許多固床工埋在河床下,有的在固床工中間留缺口,方便生物洄游,有些還會在固床工上做潭區,營造棲地。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篠原修建議,觀念上要以「復育」取代「整治」,公部門不要急著把錢花完,要容許花時間溝通、模擬測試的過程,加上懂得組織跨領域的專業團隊,水環境才會有前瞻的表現。

《看更多報導》治河治成臭水溝 河川毀滅 倒數計時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