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社會創新 2017社企大調查
社企產業調查
  • 標準
  • sdg
  • sdg

社企產業調查

2019-03-12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

如果要對台灣社會企業來番速寫,那麼比較明顯的輪廓大抵是如此:在北北基地區成立不到五年,創辦人是卅來歲的男性,經營不到五人規模的小公司,以銷售產品或服務方式,關注食農創新或生態保育議題;員工平均月薪三萬元、平均工時八小時,極少加班,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這是星展銀行、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及社企流合作的「社企大調查」,由數據所描摹出的台灣社企概況。

在台灣,社會企業有不同發展軌跡,有些由傳統非政府組織轉型、或成立公司、合作社等。調查發現,受訪的社企中,有69.4%登記為公司或商號,29.8%為非營利組織(如合作社、基金會、協會、學術單位等)。

從成立時間來看,國內社會企業多屬年輕產業,近六成受訪社企成立不到5年,有21%成立6-10 年;成立逾10 年者占20%。

由地區看,受訪的社企集中在北北基地區,比率近半,其餘為中彰投、桃竹苗、雲嘉、宜花東都一成上下;高屏澎社企只占5.3%。

社企單位關注的社會議題

受訪社企關注的社會議題相當廣泛,在可複選的情況下,包括食農創新、偏鄉或弱勢服務都近三成;環境保護、就業促進及社會關懷,這三類的比率都在2 成上下。

分析顯示,公司型態的社企關注食農創新和環境保護的比率,較非營利組織型態的社企高許多;非營利組織型態的社企,仍秉持傳統關心議題,著重偏鄉弱勢服務、就業促進、社會關懷。

綜合看來,若與國際比較,台灣社企的科技門檻相對較低,作為媒合平台形式的社企不少,較易模仿與複製,一旦資金充沛的企業加入市場,兼顧社會價值的社企經營將更辛苦。

社企創辦人逾六成是男性;平均年齡以30-39 歲青壯族群為主(29.6%),其次為40-49 歲(21.8%)和50-59 歲(22.3%)的中壯世代;30 歲以下和60 歲以上較少。

社企單位員工雇用情形

調查發現,受訪的社企全職員工以1-5 人為主(49.8%),14.3%雇用6-10 位全職員工;雇用數超過10 人者占22.1%。也有12.7%的社企以兼職或義務人力為主。可見社企人力規模差異頗大。

至於勞動條件,受訪社企平均薪資大半在3 萬元以上(51.2%),3 萬元以下者占36.5%。估算社企人平均薪資約3 萬元。逾八成受訪社企的平均工時為8 小時。

社會企業營收來源和成本支出

在可複選的情形下,調查發現,受訪的社企單位中,近九成主要收入來源是來自產品及服務銷售(89.8%),30.2%有獲得政府或機構資助,僅11.8%是以捐款作為收入來源。

社會企業獲利概況

逾三成受訪的社企去年度營業收入低於300 萬元,二成二全年營收在300~2000 萬元之間,年營收超過2 千萬元者近一成,顯示社企營運規模大小有相當差異。

社企能當飯吃嗎?約四成目前損益打平,僅二成一社企單位表示有盈利,三成四仍虧損,顯示社企營運面臨不少挑戰。

至於盈利運用,在可複選情況下,有盈利的社企中,逾九成將盈餘持續投入營運,44.2%會捐助其他單位;作為員工利潤分配者占42.3%。

分析顯示,公司型態的社企高達九成七會將盈餘投入營運,或捐助其他單位(51.2%),這些比率都高於非營利組織型態的社企。非營利組織型態的社企會將盈餘作為員工利潤分配占六成二,相對較高。

社企的困難

可複選的情形下,受訪社企認為面臨的困難以人力不足(26.5%)和缺乏行銷通路(24.9%)居多,其次為經營或營運成本太高(19.2%)、缺乏消費市場(16.7%)、缺乏經營管理人才(16.7%)、公眾對社企認識不足(10.6%)和品牌知名度低(10.6%)等。

社企單位對政府發展國內社會企業的建議

受訪的社企認為政府應加強民眾對社企的認識及宣導(31.4%),其次為增加育成輔導補助資金和放寬補助條件(18.8%)和推動社會採購(12.2%);其他如增加融資管道、社企相關法規建立與鬆綁、提供社企減稅優惠等,比率都低於一成。

調查於106 年4 月12 日至4 月28 日委由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進行。調查社企名冊包括: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的社企登錄機制、曾進駐社企聚落、社企流曾報導、社企流iLab獲選單位、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曾報導、申請過政府相關社企補助、輔導等社企清單。母體共計384 家。完成245 家社企有效樣本,回收率63.8%。

》完整調查報告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