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環境 餐桌危機 老祖宗智慧
傳統秘魯3千年農法 抗暴雨異象
  • 標準
  • sdg
  • sdg

傳統秘魯3千年農法 抗暴雨異象

2019-09-23 聯合報/記者董俞佳/秘魯報導

高原耕種法 列全球農業文化遺產

位於南半球的秘魯首都利馬,四月底原本應是微涼的早秋,但許多人仍熱到穿著短袖熱褲上街;沙漠型氣候「無雨城」利馬,才剛經歷了一場駭人暴雨,還因此成為國際焦點的秘魯人細數種種天氣異象,臉上盡是無可奈何,因伴隨異常天候而來像坐直升機般的物價,讓他們吃足苦頭。

3799386.jpg.jpg

葡萄蘆筍 台灣進口大宗

南美洲的農業大國秘魯是我國排行卅名的農產品進口大國,除了最多的飼料用魚粉,葡萄與蘆筍,也是進口大宗。

來到秘魯,常可看到一間間炊煙直上的小店,販賣的是當地人必推的國民美食—一隻隻烤得金黃、多汁的天竺鼠,搭配馬鈴薯、甜椒、起司等配菜,是餐桌上必備的節慶應景食物。但受氣候變異影響,天竺鼠的飼料玉米減產、飼養成本增加,業者瑪蒂亞表示,十年前一隻窯烤天竺鼠約十五索爾(約台幣一百五十元),現已漲到卅索爾,過去通常一人吃一隻,現在大多分享食用。

一場暴雨 糧價飆漲十倍

今年三月,利馬兩天內降下兩年的累積雨量,造成嚴重水患,農地、農作物全毀、交通中斷、蔬果肉類價格無一不暴漲,包括當地人最愛的食材檸檬,價格狂漲十倍,還一度導致國民美食檸檬醃生魚停止供應,民眾怨聲載道。

而根據台灣駐秘魯代表吳進木觀察,秘魯弱勢民眾飲食費用占所得超過六成,食物價格上漲,也直接衝擊邊緣族群。

荒地變良田驚豔聯合國 高原耕種法列全球農業文化遺產

極端氣候挑戰非始於今日,秘魯這幾年除透過科技,也設法從傳統農耕智慧中找到應變極端氣候的作法,還成為國際焦點。以位在秘魯東南方海拔三千八百公尺以上的普諾地區為例,這曾飽受氣候變異之苦的地區,因找回古老的農耕系統,現已成為激勵人心的農業試驗場。

秘魯農業部指出,普諾地區因地處高海拔,原就不易耕作,數十年前因經常發生旱澇災和低溫霜凍等,再加上農民過度放牧、投入化肥等使土壤肥力退化,馬鈴薯產量曾少到一公頃不到一公噸,幾乎只剩過去的十分之一。

3799388.jpg.jpg

產量增十倍 克服溫差大、旱澇災

卅年前,普諾的農民與當地民間組織恢復消失三千年之久的農作系統「waru-waru」,農民依考古學會考證出來的方法,模仿打造出土壤平台,周邊築起溝渠用以節流水源,抵抗大水或缺水,至今已有近萬公頃土地改為「waru-waru」進行農業生產,隨後馬鈴薯每公頃產量增加十倍,農民收入也大幅提高,被聯合國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

經歷一場嚴重暴雨,讓秘魯更加努力尋找對抗氣候變遷的生存之道。環境部副部長莫拉雷斯說,因應極端天氣,秘魯以傳統農民的農法與傳統保種智慧為本,再透過科學輔助的方式提升韌性,兩者彼此相輔相成。

3799389.jpg.jpg

小辭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各地農民依當地自然資源進行因地制宜的農業文化活動,不僅提供讓人驚嘆的景觀,也維護全球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等重要工作。目前全世界有卅七個農業文化遺產,亞洲地區有廿六個,其中大陸十一個、日本八個、南韓兩個。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