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社會 社會創新 社企讓青年圓夢一部曲
香港篇/溫和革命 6年孵出1倍社企
  • 標準
  • sdg
  • sdg

香港篇/溫和革命 6年孵出1倍社企

2018-04-19 聯合新聞網/聯合報特派記者李昭安/香港報導

總量四百家 由下而上質變專門服務輪椅族、推廣「無障礙旅遊」計程車接送的「鑽的」,招聘戒毒青年、更生人當裁縫師傅的「天裁行」,都是在已飽和商業環境中「突圍」創造新話題、新商機的案例。創辦人陳智遠有感於香港官方行銷觀光多只強調「美食、購物、太平山、迪士尼」,真正的「香港文化」卻不見了。於是他找來三位朋友,設計另類文化導覽路線,「自己說香港的故事」。陳智遠曾走訪全球八十多國,目前任職銀行界。受訪這天他帶著iPad及小蜜蜂,化身「導覽員」,帶著十八位中學生走訪中環、上環。

569082.jpg

助人是「給魚」或「給釣竿」是古老的辯論,思考社會企業「更重要的是,創造『保證有魚可釣』的公平環境,不然有釣竿也沒用。」香港「好單位」(The Good Lab)創辦人黃英琦,把推廣社企當「溫和革命」,希望傳遞「賺錢不用賺到見底,還要回饋改造商業環境」的經營思維。

569084.jpg

據統計,香港社會企業二○○七年僅兩百多家,至今年增加至四百多家。值得觀察的是,近年來香港社企「質變」強度,已逐漸超過「量變」。

早年香港社企多是政府「由上而下」扶植非營利/非政府組織轉型,以老年照顧、扶助弱勢等社福類型社企居多。但近年來,香港民間高度關注地產霸權、環境保護等社會議題,許多草根團隊自發性透過「社會創新」推動改變,「由下而上」改變社企結構。

569083.jpg

整體來看,香港社企尚在「孵育」階段,官方「民政事務局」及民間「香港社會創投基金」等雖積極打造友善社企的投資環境;但問題是「硬體充足、軟體不足」。推展社企最大困境,仍是欠缺創意及願意加入社企行列的「熱血青年」。

因此香港近年積極舉辦各類社企比賽、論壇,在學校安排社企課程,希望培育出更多「創造改變者」。

許多社企團隊,也開始倡導不同於「CSR」(企業社會責任)的精神,提出「iSR」(我的社會責任)的新思維。他們強調,經營社企不是做公益,而是在社企創立時就融入社會關懷,建立一套營利模式,既賺錢,又能解決社會問題。

墳場說故事 變社企好生意

在這波社企浪潮中,不少香港青年正透過創新思維,開拓社企藍海。熱愛旅遊、平均年齡不到卅五歲的四人,去年八月創立以文化導覽「行腳團」為主的社會企業「活現香港」( Walk In Hong Kong),頗受矚目。

569085.jpg

他們帶著遊客走訪老墳場、老街巷、老店家,述說香港的古與今、苦與甜、趣與怪。每場導覽每人收費台幣八百元到一千六百元不等,把香港「老靈魂」故事,變成社企好生意,也讓年輕一代對香港更有歸屬感。

569086.jpg

為把這批年僅十多歲的中學生拉回「老香港」記憶中,陳智遠在介紹中環半山手扶梯時,特別提及王菲、梁朝偉曾在這拍攝電影「重慶森林」。上環永利街老唐樓,則是因曾出現在吳君如、任達華主演電影「歲月神偷」中,喚起民間呼籲保留之聲,才免去被拆除的命運。

另一位創辦人鄒頌華是背包客聖經「Lonely Planet」旗下作者。她帶著聯合報系採訪團隊走訪跑馬地「香港墳場」,在上百座墓碑中找到廣州起義發起人楊衢雲的墓碑,指著墓碑上的青天白日圖案,細數百年前的革命故事。

釋放社企煙火 盼百花齊放

相較南韓以法律定義「社會企業」,這群香港社企先鋒不希望限縮「社企」範圍。他們主張吸引不同領域「社企家」投入、把社企藍海做大;不求數量「聲勢浩大」,但求類型「百花齊放」。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行政總裁魏華星以「煙火」比喻,社企煙火放得再精采,「重點是多少人圍觀」。他認為香港關心社企的人還不夠,應先努力創造品牌、引導趨勢,吸引更多人才、媒體、企業「圍觀」,回過頭影響商業環境。「圍觀者加入,才能創造更多類型的社企煙火。」

569081.jpg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